基于视知觉理论的高层建筑标志性创作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e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愈来愈紧张,高层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有许多高层建筑的设计千篇一律,致使建筑形象趋同,也有许多高层建筑的设计过度标志、风格迥异,造成城市空间混乱无序和城市形象杂乱无章,高层建筑的标志性价值受到严重的破环。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重任,而且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层建筑往往是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其形态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优劣和城市形象的美丑。因此,研究如何高层建筑合理的体现其标志性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的同时,归纳总结了各个发展时期高层建筑标志性的不同体现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视知觉图底关系理论与建筑设计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提出图底对比关系是高层建筑体现其标志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相结合提出了人们感知高层建筑标志性的视知觉要素,随后详细阐述了每个视知觉要素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证明了视知觉图底理论对高层建筑标志性设计的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明确了高层建筑标志性创作中的“图”与“底”的新的含义,深入解析了“图”与“底”的特性,随后根据图底对比关系这一目的提出了高层建筑标志性创作的理性设计过程,首先,对“图”高度体量进行预判,并与背景建筑进行对比,明确建筑在地段环境中的地位;第二,对新建筑所处地段背景及城市背景深入解析,明确背景对高层建筑创作的制约与限制,并挖掘背景对高层建筑创作的激发;第三,不同的高度体量对比情况下,根据视知觉理论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致力于形成清晰的图底对比关系;第四,对新的高层建筑标志性的评价与验证。  综上所述,本文对视知觉图底关系与高层建筑标志性创作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基于视知觉图底关系的高层建筑标志性创作策略,试图以此丰富高层建筑标志性设计的理论,有利于高层建筑标志性的理性创作与表达。
其他文献
商业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是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城市空间多维叠合发展下的产物。本文从系统论角度,结合立体步行系统的发展历程,试图重新审视其作为一种三维连接网络在商业中心
重庆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其得“重庆”之名开始,距今已有800余年。独特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条件使重庆形成了其所特有的城市居住形态。就其城市发展而言,从1891年正式开埠到
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民们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方面的保障,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可或缺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经济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社会现象。例如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建设方式,导致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分区
杭州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得益于杭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自身的规划配置,植物园经营之初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演进,杭州植物园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地产在城市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商业街逐渐全球化。在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购物已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商业步行街不仅禁止了车行,而
该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室内设计进行重新剖视,并提出相庆的操作模式.在理论部分,笔者首先承认: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其次,将设计看作是社会生活结构与关系的反映
城市公共化和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伴随着图书馆职能的改变,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拓展,必定会逐渐成为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休闲中心三合一的综
目前,许多的城市都被交通堵塞,人口过多,大量的高楼大厦所困扰着。因此,人们需要空间来休息,进行锻炼,相互交流。但是目前的城市设计并没有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这也就是为什么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