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关联——中国城市新区与大型公共设施形态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对目前中国城市新区(简称“新区”)与大型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创作进行的全面研究与考察。研究主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宏观尺度的城市、中等尺度的新区、内城、结合部与较小的街坊尺度分析结构形式和秩序,并对微观尺度下的街区和建筑形态如何在结构中实现关联进行了探讨。论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对研究的缘起以及相关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与说明。 第一章主要探讨城市新区及其相关的概念,说明新区的西方起源、我国的新区现象、新区一词的辨析以及它与其他术语之间的关系。本章还论述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内容和它所具有的特征。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论文主要描述了从城市、内城、新区以及结合部地段的不同街坊结构特征。这被分为四个部分:即城市结构、新区结构、内城结构以及结合部结构。其中,新区、内城与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结构;而三者之间的彼此关系又形成了结合部地段。这些章节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不同形态的街坊特征以及由此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并在第三章末揭示了目前中国新区结构中的常见弊病。其后,通过对内城和结合部结构的细致分析,在第五章末形成论文的结论1-从“标准化”到“多样化”的有机以及“多义性”的辩证结构。 第六章延续了前面结构的阅读部分,将结构的关联深入到微观的街区和建筑尺度。本章主要以建筑师的工作角度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大型公共设施在结构中如何实现“场所关联,,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并形成结论2-建筑的“多义性”价值。 结语和实践的检验部分将论文进一步引申,简要总结了连续与转折在结构关联中的重要意义,并呼吁规划师与建筑师之间通过紧密合作来完成新区的创作设计工作。文末对笔者主持建成的新区项目-长兴大剧院进行了介绍,作为整篇论文的实践检验。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将给城市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由于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城市人口不同,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等因
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重返城市滨水地段的建设热潮,滨水地段以其独特的水文、地貌、人文、历史而备受人们关注。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开
2005年《西安宣言》颁布以来,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遗址的保护也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强度背景下迫在眉睫,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强调大遗址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要素流动与集聚理论和城乡人口流动理论,在众多学者及最新国家相关会议对新型城镇化认知的基础上界定了
本文在重新认识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对居住空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居住空间的情感性要求,并在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过程中,以模糊情感为切入点,并始终坚持整体体系的原则,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需求,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增长,乡村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筑节
论文以何家沟平房区段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以景观生态为研究视角,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果,系统的提出了从战略策划到区域规划再到景观实施三个层级的应对策略方案
传统的博物馆以展品为中心,在此原则之下,作为容纳展品的陈列空间在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而交通空间大多只是作为空间联系的辅助功能存在,因而具有功能单一,空间单调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
在这本论文中,我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首先研究了有关都市圈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2、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客观评价和借鉴,对乌兰巴托都市圈的历史,现状,范围界定,圈层划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