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近年来,人民银行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大汇率弹性、1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提高基准利率、进行了大量的公开市场操作,并于2008年初开始对商业银行实施货币信贷进度指导。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891亿元,但本外币贷款同比增加2000多亿元人民币,并且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3.54%,高于2007年四季度和2007年同期增长的23.45%和22.6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从紧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即根据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回顾了近年来人民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总结了从紧货币政策执行以来所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在对其深层次的难点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策。文章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简要回顾和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并对本文的结构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近年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回顾”。1997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是放松银根,货币政策宽松,与这段时期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相适应。而进入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外汇流入比较多,国内银行间流动性偏松,资金充裕,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因此,从2003年至今,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发生了变化,和先前5年相比,开始适当收回流动性,适当紧缩银根。其中,2006年和2007年,央行均将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设定为M2增速在16%左右。从2008年起,中国明确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更加趋紧。第三部分是“近年来央行采取的主要货币政策措施”,其中回顾和总结了自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为回收流动性,实现中央下达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按时间序列而言,2006年,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及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除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外,分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在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人民银行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政策调整;进入2008年,人民银行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6.5%的历史新高。第四部分是“近年来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前两个部分分别回顾了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之后,该部分总结和分析了自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以来,实际的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且伴随产生了其他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基础货币高速增长、M2膨胀压力较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M2增长目标16%;实际增长16.9%;2007年M2增长目标16%左右,实际增长16.7%。2008年M2增长目标16%左右,一季度实际增长16.3%,1至3月各月份增长率分别为:18.90%、17.50和16.30%;第二,房地产价格、CPI上涨较快,推动货币需求。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房地产价格呈加速上涨之势,2-4季度,全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6.4%、9%和11.4%;2008年1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CPI方面,2006年12月突破2%后开始迅速攀升,至2008年2月已突破8%,创1997年以来新高,推动了通胀预期心理,形成全面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第三是负利率进一步刺激信贷需求。随着物价指数持续上扬,各类存贷款实际利率逐步沦为负值,大大推动了信贷需求。第四,信贷结构失衡有所加剧。实施“稳中偏紧”货币政策以来,我国信贷结构失衡有所加剧,现今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信贷结构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表现为信贷资金地区投向极不平衡、期限结构错配、贷款行业投向集中度过高等。第五部分“从紧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在回顾了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列举和总结了执行过程的效果和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从紧货币政策执行的难点究竟何在?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文章认为,我国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看,主要国家的低利率政策、日元套利、新兴市场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加上对风险溢价的低估、石油输出国累积的石油美元,使得全球充斥着大量的流动性。从内部看,我国分配不均、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也是作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措施主体的人民银行自身无法完全掌控的。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加之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发展不够完善,吸纳流动性的能力不高,使流动性过剩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除了大的内外部的环境以外,在执行层面,当前紧缩货币政策还具体表现为面临三个难点:一是扭转国内基础货币过度投放趋势难;二是有效控制银行信贷供需两旺的局面难;三是抑止信贷失衡进一步恶化难。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因此本文着重深入分析了前两个难点。关于扭转国内基础货币过度投放趋势难,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数据,指出当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形势基本是外汇占款一统天下,外汇净流入相当于基础货币净投放。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考察了基础货币的控制问题:①国际收支巨额顺差能否消除;②如不能,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多少空间吸收过多的基础货币;③存款准备金政策还有多少空间。结论是短期内消除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存在相当大的障碍。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可操作空间已非常狭小。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已经多次使用,且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若不采取其他干预调整措施,国内基础货币过度投放的形势在一个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无法改变。关于有效控制银行信贷供需两旺的局面难,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规避信贷紧缩,而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并非价格手段,不具备真实的信用紧缩效果。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源头,而市场真实利率较高则推动了民间借贷发展,变相突破信贷紧缩。这些因素使得人民银行无法有效的执行信贷紧缩的政策。第六部分是“提出对策:长短并重,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并行”。在分析清楚从紧货币政策执行的难点以及其深层次的内外原因的基础上,在本部分试提出对策。具体而言,提高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治理流动性过剩,需要双管齐下,“攘外”和“安内”并举,短期和长期并重,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并行。在短期内,攘外为主,偏重于总量调整;在长期内,安内为主,偏重于结构调整。短期可采取的对策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改变“小幅渐进”的升值方式;提高利率、降低通胀预期,减少居民货币需求;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关系;堵截非法流入资金。长期可采取的对策包括:完善市场化利率定价传导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发展,逐步确立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扭转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与投资的格局;加大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支出;改革招商引资和出口导向型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改革资源管理方式,改善收入分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改善收购外汇而投放基础货币的被动机制。综观文章的研究方法、总体内容与分析思路,从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看,文章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在研究视角上,不仅仅是停留在从紧货币政策遇到的执行困境和产生的问题上,而是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了这些难点产生的经济环境和其背后深层次的国际国内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对策措施。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着重实证,较少理论分析成份,主要是摆数据、找原因,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翔实的事实之上,并积极跟踪货币政策最新动态,采用了大量2008年一季度数据,并采用了一些具体案例分析。总之,本人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运用攻读硕士学位阶段所学习的《中央银行学》,《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学》等理论知识,对近年来我国从紧货币政策执行中的难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目的是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但是鉴于本人水平所限,文中一定存在疏漏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修正的地方。敬请评审专家及答辩专家指正。本人将继续关注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动态,以期进一步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