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对华严宗思想的会通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arel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现代新儒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熊十力经历了由攻伐佛法到研习唯识,再到深契华严,而最终达到儒佛会通的学思历程。学界目前大多将关注点放在熊十力与唯识学的关系上,或者只是进一步分析熊十力对空、有二宗的吸收与驳斥。本文力求从现代儒佛关系的视角入手,探究熊十力在构建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对华严宗思想的会通。熊十力思想体系的构建以斥破旧唯识学开始,借空宗遮诠之法论证物质宇宙的非实存性,进一步以华严宗“即体即用”思想驳斥唯识宗“种现二分”的谬见。由此,他提出“体用不二”作为其本体论的基点,并进一步将“体用不二”的思想落实到他的认识论、人生论等各个方面,最终成为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从总体上来说,熊十力会通华严宗“圆融无碍”的教义,以“体用不二”为主线,融通认识论、判教论等为一体。熊十力首先建构起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本体论,他的本体论以“体用不二”为宗极,这一核心思想正是会通华严宗“即体即用”教义而创建的。华严宗借用水波之喻,表达出本体举全体显现为万物、从每一个万物中可窥见本体,而本体与万物却又混然融通、无有滞碍。本体通过“用”的动势而诈现为万物,这也正是熊十力“体用不二”中的应有之义。熊十力在论著中多次借用华严宗水波之喻来阐释其举体成用、即用显体的思想。与华严宗奉“自性清净心”为真如本体类似,熊十力将虚寂、明觉的本心视作万物之本体,而本心生生化化、大用流行即显现为“物”,亦称之为“境”。会物归己,摄所归能,本心能够融摄万物归于自己,能够主宰万物却又保持独立而不役于万物,由此可见,心与物无可对待,不可视作两截。在认识论方面,熊十力会通华严宗“反观心源”的修习方法而提出“思修交尽”的心性工夫。熊十力依据科学真理和玄学真理而区分出量智与性智,量智是用来认识“用”的,而性智则主要用来把握“体”。与华严宗讲求菩萨修行之十地类似,熊十力曾多次强调不废思辨,但相较而言,他是更偏重性智的作用。华严宗推崇“随心转”,通过反观心源来证见真如,提倡“自性菩提”,十分强调修心的重要作用。而熊十力亦十分看重性智在认识本体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为认知本体、证会本心主要是依靠性智的作用。性智对“体”的把握通过“思修交尽”来完成,即是在量智思辨的基础之上,通过冥思、默识证会的工夫来体认本体。熊十力的判教思想与佛教传统的判教有所区别,只是在文化层面对各种思想的融摄与扬弃。换言之,其实是熊十力在华严宗“一多相容”教义的影响下对中、西、印思想的会通。而这种类似“别教一乘”的“会通”正是熊十力融掇各方思想的文化判教的核心所在。熊十力认为,当今学者治学,就应在深刻剖析中、西、印之优缺的基础之上进行扬弃。为学应当从西方哲学入手,学习其“实测之术、分析之方”,以此奠定正确的思维分析方式,但是西方哲学依靠思辨得出科学真理,终是囿于境相而不得证入本体。因此,我们进而要学习大乘佛学,借助空宗遮诠来破除一切所知,涤荡万物之幻相,但佛学又毕竟是以出世间为最终归旨。所以,我们最终还应学儒家哲学,在日用伦常中体会真理之流行,最终证入“天人合德”之境界。熊十力强调,在会通各方思想的过程中,要时刻围绕自见之观点而展开,这样的“会通”才有助于扩充、完善自身的哲学思想。熊十力在整体思维范式、本体论、认识论及判教论方面都对华严宗的教义有所会通,而他的这种以“会通”为核心创建哲学体系的方式,也对其学生甚至整个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气候环境问题愈发严重。高温、洪涝、台风等气候问题日渐突显,构建具有韧性的城市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势在必行。而绿地建设与
根据阿里巴巴官方统计,2017年的“双11”购物节当天的全网交易额高达1682亿元,较去年“双11”同期增长39.35%,这展现了C2C电子商务行业的良好发展趋势。C2C电子商务以它便捷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常见驱动基因,有效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延长了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但对不同EGFR突变,E
<正>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每年新增病例180万例,占总数的12.9%,肺癌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死亡病例160万例,占总数的19.4%[1]。非小细胞肺癌(NSCLC
阿法替尼(afatinib)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抑制剂,与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
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既有老问题的翻新,也有前所未见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相互交错、叠加,已成为社会伦理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儒家伦理思想历经几千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