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一方面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社会效益显著,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效益低下的弱质产业。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各级政府对农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都实施不同的支持政策。中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到了受环境和资源制约相对严重的时期,探讨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出排放量,实现节约型农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的现实可行的模式。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如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政府在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如何影响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进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显有所见,所以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型农业能否实现的关键是经济主体的利益博弈,其中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在我国一方面是国家行政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是地方经济的投资人和保护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中央政府的执行者,又是相对独立区域经济行为主体。本论文将地方政府行为纳入循环型农业发展进程的经济学分析视野,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循环型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理论、政府经济学理论,按照“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互补”的研究思路,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期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内涵与要求、地方政府在循环型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利益、绩效、行为方式、行为准则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对国内外地方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行为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加快我国实现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措施。论文从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特征入手,通过对不同国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是我国发展循环型农业成功的经验均表明,循环型农业很难自发形成体系和规模,必须在各级政府的行为引导下,扶持成长,不断完善。论文重点分析了循环型农业的经济学特征。分析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阐明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施政过程,规定和制约着政府的角色和功能。得出地方政府的多目标行为函数,并着重分析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关联系数。通过全面系统论述影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制度因素、辅助体系和经济因素。认为我国发展循环型农业需要从制度主体的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寻找一种新的利益关系的均衡——利益关系相容,寻找各利益主体的相容性,而地方政府在这个制度创新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论文通过构建基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型,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影响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影响农产品的生产者的经营环境,进而提升本地区的循环型农业的竞争力。以促进本地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进程。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循环型农业的微观主体之间在循环型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关系,阐明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影响。指出地方政府是本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激励措施的设计者、监督者、执行者。地方政府通过确立或改变规则,承担起创立循环型农业激励机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