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否定(又称元语言否定)是自然语言里一种有标记否定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注意并加以讨论,然而直到语用学这一学科建立,才始见深入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这类否定进行研究,利用不同原则和次则来区分和说明语用否定不同类型,并对其语用功能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随着认知语言学(含构式语法)的兴起,关于该类否定及其主要句法表达式“不是A,而是B。”的认知研究越发蓬勃。近年来,由“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一网络流行语衍生而出的句式表达充斥各大网络论坛和新闻头条,这些不同表达式可统一概括为“S V的不是A,而是B。”构式。诚然,该构式是现代汉语里一种常见表达式,集传统(语义)否定与语用否定于一身。作为语用否定构式,目前不少文章已从传统语法角度对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了相应论述,也有学者从认知角度初步探讨其生成和解读机制。但以往研究大多是静态思辨式描述,甚少有理论及足够语料数据支撑,因此在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方面均未能尽如人意。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尝试将事件域认知模型(ECM: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多重传承(MI:Multiple Inheritance)和认知参照点理论(CRP: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相融合,建立EIR模型解释该构式生成和解读机制,并详细分析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同时,本文从文献资料和人民网新闻标题中共提取语料200条,构成封闭语料,对其加以定量分析,以期对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EIR模型首先基于体验哲学说明语用否定构式之成因。通过ECM分析S、V、A、B四要素间关系,我们发现该构式中A和B并不是传统语法认为的并列或选择关系,B在该构式中主要表现为S或A的一种细分特征。与语义否定不同,作为否定算子的“不是”在语用否定里表达出深层肯定义,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用法。同时,本文基于语料分析认为,该构式蕴含三种构式义:除了“获得”与“消除”义外,还有“表现”义。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识解过程中,作为信息块表征的不同成分构式和具体内容受该事件类型所突显,通过多重传承(MI)得以生成“S V的不是A,而是B。”的不同具体表达式。ECM和CRP共同对该语言现象和构式的语用特征,如反预期性质、认知的升华和突出主观性等,作出了比较合理和充分的解释。最后,本文指出本研究欠缺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