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城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实施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新形势下,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进程随之加快。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3.9%,比1978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相比较,农村的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呈继续拉大之势。这表明,像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只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还不足以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的扩张,固然可以接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却未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且出现了某些新的城乡矛盾。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方针,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再次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加以强调。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移农民就业、吸纳农村人口进城的重要渠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吸纳农民进城就业;没有将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对农业发展带动不够;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小城镇布局分散,既浪费土地,又规模过小。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在范畴鉴定理论梳理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实践,从小城镇建设与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人口空间转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论文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城乡关系的演进,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新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论文提出:小城镇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的节点,是城乡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相互沟通的“桥梁”;小城镇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交汇点,是工业的聚集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桥头堡”、服务业的生长点,通过小城镇的链接,推进三产互动城乡协调;小城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平台,通过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田”。论文认为,维系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在小城镇不那么坚固,小城镇居民与农民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小城镇与农村在地缘关系、人缘关系等方面有着天然联系,因而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改革,在小城镇易于取得成功。  论文阐明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是促进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业三产协同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论文提出,产业特色是区域特色的基本标志。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论文通过大量的经验数据和典型调研,概括出了我国若干特色小镇的类型:通过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利用已有的加工业基础,发扬传统手工业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小镇;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组织为载体,形成特色农业小镇;在交通要道和物流集散地,建设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综合市场及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市场建设发展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业,建设商贸小镇;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建设旅游小镇,等等。论文强调,我国在区域政策中应根据这种特点,实施因地制宜、注重规划、分类指导、分别考核的政策,以促进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小城镇竞相发展。  论文认为,在城乡统筹中,小城镇的发展壮大是实现人口“双向”转移的空间载体。一方面有序转移农民就业,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另方面又接纳大城市人口迁移,迎接大城市人口郊区化。论文从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出发,通过对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的分析,提出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城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是让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应通过户籍、就业、社保、土地等的制度创新,以及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搞好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服务等措施,促进农民到小城镇安居乐业。同时,论文指出大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认为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将呈现出工业郊区化带动人口郊区化、低收入人群郊区化和高收入人群“两栖化”的特点。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病”的日趋严重,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浪潮将不可避免,城郊小城镇将是大城市人口有序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论文根据农村人口量大面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滞后的情况,认为小城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平台,强调小城镇建设应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领域下大功夫。论文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重城市轻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城市的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农村的公共服务却比较落后。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紧迫任务。论文分析指出,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以及目前国家财力有限和农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现实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小城镇为中心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以小城镇为平台,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论文提出统筹城乡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和工作重点。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统筹的切入点,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途。成都市是平原地区的特大城市,沃野千里,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根据这些特点,成都市以“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抓手,以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为先导,大力发展小城镇,创新体制机制,实行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为逐步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期刊
近年来,“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作了研究。但是,有关节约型社会生产模式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本
通过各种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相互结合进行模式识别 ,不仅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还可以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鲁棒性使目标的识别更加接近于实用。本文论述了小波和神经网络相互结合进行模式识别的方法 ,并提出并采用推选体制小波变换和图像识别中的 7个不变矩得出特征值 ,再用 BP神经网络进行识别的方案 ,得出很好的结果
期刊
印刷业务仍然被送往国外,尽管现行政府规定其应当在国内制作,不丹政府反腐败委员会(ACC)的官员如是说.为了堵住这一现行规章制度上的漏洞,ACC已向贸易和工业部(MTI)发出通知,
为适应印刷业的再教育和提高培训的需要,一所新的投资200万美元的印刷学院--新加坡国际印刷科技学院(SCI print)已在新加坡生产力与创新局的支持下成立.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中,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函数,是一个无法看清的“黑箱”。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开创性的,但该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却并没有大的突破,侧重于对静态现象的描述,或
火电厂烟气脱硫的设计简介,主要介绍湿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单位组成.
介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指针式显示仪表检定方法、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并对图像分析方法用于仪表示值的自动判读算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其指针定位的最大不确定度明显优于人眼的识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