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进入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中生代侵入岩和火山岩构成了大兴安岭的主体。尤其是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大中型断裂极其发育,为岩浆的侵位和火山的喷发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岩浆岩的形成年龄和岩性特征是当时整个岩浆事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直接反映,因此,作者对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沐伦河北岸的两类花岗质岩石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研究区岩石成因、岩浆演化与成岩构造环境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认识:1、古力古台花岗质岩石,是经过两期成岩作用所形成的,早期GL01形成于晚侏罗世(143Ma),晚期GL02形成于早白垩世(136Ma)。两者都呈小岩体产出并侵入于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岩地层,并与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火山岩地层构成火山—侵入岩组合,在空间上火山岩和侵入岩密切相伴,时间上有先后关系。2、经过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分析,两期花岗岩都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不同之处在于GL01是准铝质的,而GL02属于过铝质。综合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前者可能是在挤压环境下经过下地壳物质熔融,岩浆向上侵入而成,后者是在地壳浅部处于伸展机制下,由上地壳沉积物熔融而成。3、GL01的成因与同期次周边地区花岗岩的成因明显不同,其是在挤压环境下形成,而大多数同时期的花岗岩都是在伸展背景下形成,如赵一鸣等测定黄岗钾长花岗岩,其Rb—Sr年龄为142.05Ma。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还发现,140Ma~145Ma这段时期内的花岗岩资料很少,大兴安岭南段花岗岩大多集中在中间地块与华北地台碰撞缝合之后的早、中侏罗世的伸展构造环境和鄂霍次克海闭合后的早白垩世板内伸展环境下。4、本区早期GL01形成的构造动力与鄂霍次克海闭合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无关。经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其不具有板内花岗岩的特征,综合推断其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向亚洲板块的斜向运动有关;GL02的形成有两种可能,首先推断其与发生在晚侏罗的东亚洋陆过渡带发生大规模的左旋剪切挤压作用有关,这种剪切作用在早白垩世由挤压应力转换为伸展作用,进而经过岩浆演化,导致GL02的形成,GL02其是左旋剪切挤压作用的延续;其次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低角度斜向俯冲之后,与早白垩时期的弧后引张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