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始发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以社交、言语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外报道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为0.6%。孤独症的病因涉及遗传、围产期危险因素、脑器质性疾病、神经生化等,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病因中占主要方面,孤独症是多基因遗传病。迄今,许多基因被发现与孤独症关联。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重型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多发病于青壮年。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并且预后不良。世界范围内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发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家系调查、寄养子和双生子研究均显示遗传是导致该疾病的重要因素,遗传度约为80%。通过连锁和关联分析,已经筛选出许多与精神分裂症病因相关的基因和染色体区域。目前的热点候选基因有DRD2、ZNF804A、DISC1、MTHFR等。DRD2(dopamine receptor D2)基因被认为是引起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定位于11q23.1,包含9个外显子,数个内含子及短核苷酸重复序列(STR)。DRD2为多巴胺受体的一个亚型,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cAMP的水平降低。由于DRD2基因调控失调,引起多巴胺D2受体表达异常,从而使大脑中某些区域的多巴胺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目的对孤独症以及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RD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以求发现突变。方法阶段一:孤独症DRD2基因外显子突变筛查选择了2000年—2002年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孤独症患者(以下简称患者)3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18:1,年龄范围2-10岁,平均年龄(5.10±1.61)岁,患者间均无血缘关系。正常对照者1095例,(以下简称对照者),分为95例与1000例两组,均取自山东省血液中心献血者。95例对照者中,男性48例,女性47例,男女之比为1.02:1,年龄范围18—55岁,平均年龄26.03±6.84岁;1000例对照者中,男性569例,女性431例,男女之比为1.32:1,年龄范围17—55岁,平均年龄23.08±5.67岁。对DRD2基因的9个外显子合成15对引物。将患者组与对照组的每个个体取20ng/μl浓度的DNA溶液10μl进行混合,制成DNA混合池,将38例孤独症患者的DNA构建了1个DNA混合池样本;将正常对照者的DNA分别构建了2个DNA混合池样本(95例与1000例)。首先将上述3个DNA混合池分别进行PCR,然后再将稀释后的扩增产物进行COLD-PCR,最后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突变检测。阶段二: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DRD2基因外显子突变筛查选择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2005年—2008年住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8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4例,男女之比为1:0.98,平均年龄(16.14±2.77)岁,平均发病年龄(15.15±2.80)岁,患者间均无血缘关系。正常对照者1095例,分为95例与1000例两组,均取自山东省血液中心献血者。95例对照者中,男性48例,女性47例,男女之比为1.02:1,年龄范围18—55岁,平均年龄26.03±6.84岁;1000例对照者中,男性569例,女性431例,男女之比为1.32:1,年龄范围17—55岁,平均年龄23.08±5.67岁。对DRD2基因的9个外显子合成15对引物。将患者组与对照组的每个个体取20ng/μl浓度的DNA溶液10μl进行混合,制成DNA混合池,将89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NA构建了1个DNA混合池样本;将正常对照者的DNA分别构建了2个DNA混合池样本(95例与1000例)。首先将上述3个DNA混合池分别进行PCR,然后再将稀释后的扩增产物进行COLD-PCR,最后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突变检测。结果1.用HRM方法对38例孤独症患者和95例及1000例正常对照者的DRD2基因外显子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进行分析,未发现两者的熔解曲线存在差别。2.用HRM方法对89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5例及1000例正常对照者的DRD2基因外显子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进行分析,未发现两者的熔解曲线存在差别。结论本实验对孤独症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DRD2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没有发现突变。因此得出结论:DRD2基因外显子突变可能与山东省孤独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