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会在各段血管及其分支中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腹部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中,其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尽管这些危险因素对不同血管床的影响可能不同,但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同时并发多部位斑块时常发生,在日常工作中评估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包括多普勒超声波,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于多发斑块的患者需要同时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和颈动脉和脑动脉斑块的病人,多种检查方法重复检查,尤其是CT检查的重复,即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又增加了患者的辐射剂量,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640容积C T的问世,同时评价颈动脉、脑动脉及冠状动脉成为了可能,本研究利用640层容积CT扫描的低剂量、大螺距等的优点对颈动脉、脑动脉及冠状动脉扫描一站式成像,初步探讨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后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研究其向临床进一步应用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苏州九龙医院60例患者的CTA分为三组,其中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和脑动脉联合一次成像20例(1组),行冠状动脉CTA扫描20例(2组),常规颈-脑血管CTA20例(3组),所有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分别测量每组患者升主动脉根部,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图像CT值及图像噪声;对图像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3分法评价颈-脑血管图像,分别记录各组扫描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利用t检验对比各组之间的图像的CT值与噪声,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心脑血管联合成像所得冠状动脉图像与单纯扫描冠状动脉CTA组之间的图像质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所得颈-脑血管图像与单纯颈-脑血管CTA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所有CTA血管图像的主观质量由两个独立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用k appa检验判断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0.81:很好的共识;k=0.61-0.80:好的共识;k=0.41-0.60:中等共识;k=0.21-0.40:一般协议;kappa<0.20:差的共识)。结果:1组和2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比为(534±58、579±69HU)、噪声分别为(24±9HU、29±6HU)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6、1.858、P值为0.148、0.071);1组和2组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被评价优良的为97.5%(235/241)、98.4%(256/260),1、2组之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未见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07,P值为0.859、P>0.05);1组和3组颈总动脉起始部CT值(475±37HU、365±59HU)、噪声分别为(25±6HU、39±12HU)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786、-12.998、P值均为0.000,P值<0.05),椎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85±24HU、(367±91HU)、噪声分别为(35±14、25±8HU)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21、9.205,P值均为0.000,P值均<0.05),颈内动脉CT值分别为(346±54HU、357±36HU)、噪声分别为(21±9HU、27±5HU)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772,P值为0.084,P>0.05,t=,-1.681,P值为0.101,p>0.05),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468±34HU、(446±49HU)噪声分别为(25±11HU、27±8HU)两组比较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t=1.672,P值为0.103,P>0.05,t=-1.126,P值为0.267,p>0.05)。1、3组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被评价为大多是优良,2分16例、3分4例;3组2分,8例,3分,12例,两组评分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值为0.004,P<0.05)。1、2、3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99±0.37)m Sv、(3.024±0.32)m Sv、(2.35±0.60)m Sv;两位放射科医师评价一致性很好,kappa值=0.71。结论:640层容积CT低剂量”一站式”大螺距心脑血管联合成像能同时提供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及颈-脑血管的图像,本研究得到了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图像97.5%,颈-脑血管图像也未出现不能诊断的图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有效辐射暴露剂量仅3.99±0.37m Sv,辐射暴露剂量完全在患者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避免患者重复多次行CTA检查,能一次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对比剂使用少、辐射剂量低、客观和重复性强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