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登革热(Dengue)是通过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对气候因素敏感的特征。气象因素是影响登革热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增长最迅速的蚊媒传染病,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人口处于登革热的发病风险中。登革热暴发在中国呈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腹地蔓延的态势。登革热的区域暴发与流行会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该病是与热带气旋相关的敏感性疾病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平均在每年台风季节约受到8个热带气旋影响。未来在气候变化的趋势下,每年危害我国的热带气旋频率和强度均会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登革热传播的媒介蚊媒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其中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两种伊蚊分布区域呈逐渐扩大趋势。我国有23个省份建立了国家媒介伊蚊监测点,其中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海南省为我国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以上6省份是我国登革热流行区域和受热带气旋影响频率较高的省份。伊蚊是影响地区登革热传播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较少研究在极端天气事件对区域登革热发病影响中考虑该因素、同时分析热带气旋对伊蚊密度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作为研究地点,定量分析热带气旋对不同范围区域内登革热发病和伊蚊的影响,并分别从省级和市级水平分析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其中省级水平对伊蚊密度变量进行控制,同时分析省级水平上热带气旋对伊蚊密度的影响。本研究深入探索分析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影响,有助于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高我国人群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研究目的:1.描述2015至2019年4至11月我国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和区域内各省份的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2.分析热带气旋期间,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和省级区域内伊蚊密度的变化及滞后效应。3.定量分析不同省份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评估不同省份的区域差异和异质性来源。4.定量分析在登革热高发城市内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和滞后效应。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登革热发病数据:登革热2015~2019年4~11月的发病数据来自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信息中包含包括病例性别、年龄、发病日期等。根据患者感染登革热的地区分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媒介伊蚊密度资料来源于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监测点使用布雷图指数法(breteau index,BI)监测媒介伊蚊幼虫,国家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6个省份的监测时间均涵盖每年4月至11月,监测频率为半月。热带气旋资料来源于温州台风网、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和中国气候公报。气象资料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网的中国地面气象日值数据集(V3.0),半月气象数据由日值数据计算汇总得到。2.统计学分析:1)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015~2019年4~11月登革热发病情况,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示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情况。同时对媒介伊蚊密度在研究期间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可视化。2)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在国家媒介伊蚊Ⅰ类监测地区是否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两组间布雷图指数是否不同,是否具有滞后影响。同时分析不同省份内媒介伊蚊密度是否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及滞后效应。3)采用两阶段模型在省份和区域的水平上探讨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第一阶段,基于广义相加模型分别获取各省份热带气旋对的登革热发病效应估计值。在第二阶段,使用多变量Meta分析合并Ⅰ类监测地区的暴露效应,评估区域水平上的热带气旋与登革热发病的关系,同时探讨不同省份间效应差异的异质性来源。然后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和一致性。4)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登革热高发城市建立日值模型,分析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和滞后效应。以上统计分析均应用R4.0.3软件,由ArcGIS10.2绘制描述性地图。研究结果:1.2015~2019年期间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内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6425例,登革热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夏末秋初8月至10月达到发病高峰。Ⅰ类地区于2019年出现一次登革热发病高峰,本地病例发病总数为往年平均水平的4倍。不同省份登革热发病高发年份不同,2016年仅福建省出现发病高峰。登革热发病存在城市聚集性,各省份高发区主要集中与省会和边境城市。2015~2018年份登革热本地病例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5~65岁人群,达到本地病例的48.2%。2.媒介伊蚊密度变化具有季节性,每年6~10月为达到最高。不同省份的布雷图指数差异较大(P<0.001),研究期间浙江省伊蚊密度最高(P50=17.37),广东省最低(P50=3.24)。热带气旋对国家媒介伊蚊Ⅰ类监测地区伊蚊密度有影响,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布雷图指数高于未受热带气旋影响时,中位数分别为10.85和8.10。不同省份内热带气旋对伊蚊密度的影响有差异,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受热带气旋影响半月内布雷图指数上升。滞后半月和滞后1个月仅云南省媒介伊蚊密度高于未受热带气旋影响时。3.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在不同省份有差异,Ⅰ类地区效应合并显示,在滞后半个月时人群登革热发病的风险降低(RR=0.71,95%CI:0.51~0.97)。浙江和广东省在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省内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上升(RR=2.06,95%CI:1.44~2.96;RR=1.04,95%CI:1.14~1.24),滞后半月和1个月时发病风险逐步下降;福建省和海南省在受热带气旋影响滞后1个月时登革热发病风险上升(RR=1.92,95%CI:1.62~2.28;RR=3.95,95%CI:1.15~13.53)。通过Meta回归识别出6省份间异质性来源包括,人口密度、年均输入病例数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热带气旋影响福州市、广州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影响效应呈倒‘U’形曲线,热带气旋等级越高登革热发病风险越高。不同城市受热带气旋影响下登革热发病风险上升天数不同,福州市在滞后9~15d登革热发病风险上升,广州市在8~17d,西双版纳自治州在8~14d,均在滞后12天时发病风险达到峰值(RR=1.24,95%CI:1.06~1.46;RR=1.14,95%CI:1.07~1.21;/RR=1.67,95%CI:1.17~2.38)。研究结论:1.我国登革热多发于35~65岁中年人群,高发期为每年8月至10月。2.登革热病例地区分布存在城市聚集性,Ⅰ类地区的省份内发病多集中于人口流动较强的省会和边境城市。3.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在不同省份间有明星差别,浙江省和广东省在热带气旋发生的半月内风险最高。登革热高发城市中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呈显著的滞后效应,在滞后约2周时人群发病风险达到峰值。4.热带气旋期间媒介伊蚊监测Ⅰ类地区伊蚊密度上升,特别是在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提示热带气旋期间应适时开展蚊蚴消除工作,以降低伊蚊密度,从而降低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