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物语更新”理论的渊源与基础入手,对“物语更新”理论产生的原因和依据进行了分析,对片渕悦久相关著作进行解读,进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物语更新”现象以及“物语更新”理论的建构。同时本文尝试借助“物语更新”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实践,解决实际的文艺改编问题,并对改编的过程、原理以及未来发展做出新思考,以回应“物语更新”理论面向文艺批评未来的设想。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结语组成。导论介绍了片渕悦久叙事学研究、改编研究的缘起、思路和一些成果,同时就他的同事,以及日本其他学者对改编问题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介绍。对比了中国当代改编研究的成果和特点,以及国内对于叙事与改编关系研究的一些观点,探讨了国内文艺改编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物语更新”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可能性。第一章主要从日本改编研究的发展、流变,西方改编理论的接受和引入以及叙事学的结构分析法,对片渕悦久建立“物语更新”理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对日本改编研究的发展和流变进行整理,主要涉及日语语境中对“改编”的认识和使用、川本三郎就电影改编现象进行的大量实证分析、在接受西方改编理论以来的21世纪日本文学理论界关于改编问题的争鸣等问题。随后,片渕悦久在充分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琳达·哈琴的改编理论为引导,结合叙事学结构分析方法,将改编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了改编的过程,即“物语更新”上。第二章主要讲“物语更新”理论的建构和内容。从解读片渕悦久提出的“物语更新”的含义开始,到分析原作文本与改编文本必然存在的互文性关系,指出人通过叙事话语所接受“全像”到再次叙事的过程即整个改编行为体系的实质;片渕悦久引入跨媒介叙事学的“故事世界”概念,证明故事的符码转换,从解码到编码的过程可以依托“故事世界”而进行,从而尝试以“故事世界”中“心象”应有的存在状态来实现对“物语更新”的模式分类;揭示认知哲学所提出的“心象”概念,提出接受者的“心象”形成后会在内容面与表现面重新编码,即发生再创造行为是“物语更新”过程发生的关键一步。第三章运用“物语更新”理论尝试解决具体的文艺改编问题。首先是以“物语更新”的运行原理来区分“重制”与“改编”的细微差异,同时判别二者的关系性问题,最终得出二者行为的实际意义殊途同归的结论。其次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跨媒介、跨语境、跨语言改编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物语更新”后的作品对原作品的极大丰富与扩充,同时通过固定“心象”确认二者之间并未脱离改编与被改编的关系。最后以“物语更新”在内容面和表现面同时更新的观点,验证忠实性的舞台改编作品是否实现了叙事进化和为含混意义提供解答的作用。第四章对“物语更新”理论做评价与总结。在理论的价值部分,首先肯定了“物语更新”理论建构的合理性、理论特色和对改编过程关注的意义,其次赞同其尝试解决关于“改编”的争论的做法,论证该理论在解决改编实践问题的有效性,最后思考其为避免二次创作中的改编失败带来的启发以及重写文学史和批评史的可能性;同时也指出该理论提出时间不长,尚处在发展期,仍然有缺陷和不足:一是需要更多跨学科研究的帮助,二是“物语更新”对改编边界的过分扩大,三是理论对改编过程中突变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接受顺序和权力意识关系重视不够等问题。结语就“物语更新”理论的中国化的可行性问题作了探讨,总体上评价“物语更新”理论的研究成果,并肯定对其继续研究以及引入中国、解决中国改编问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