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为隐喻相关研究以及在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领域一直备受关注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问题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翻译研究在“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转为一种思维方式”以及“翻译研究从关注翻译文本转为关注翻译过程”这两大研究转向的影响下焕发了新的活力。一方面,随着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的提出,隐喻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以及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的重新定义对隐喻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围绕语言迁移问题展开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从语言层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深入到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国内无论是隐喻翻译还是概念迁移的相关实证研究都主要围绕汉语英语对译之间展开,但是在日语汉语对译领域的相关研究却很少见。因此将隐喻翻译与概念迁移相结合在日汉语对中展开的实证研究也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概念迁移的视角对译者的日汉隐喻翻译过程展开探究。本研究主要关注概念迁移视角下译者对3种类型日语隐喻表达(日汉相近/相同、日汉不同、日有汉无)的翻译准确度、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在“理解—释义—表达”翻译过程中的特点,主要考察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译者在翻译三种不同类型的日语隐喻表达时准确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译者在翻译三种不同类型的日语隐喻表达时日语隐喻表达类型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第三,基于对问题一、问题二的考察,译者在翻译三种不同类型的日语隐喻表达过程中在“理解—释义—表达”上有何特点?为了探究以上几个问题,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受试为广东省某高校日语笔译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共9名。受试在完成30个包括三组共计33个日语隐喻表达的句子的翻译任务后,笔者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在日汉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对3种不同类型的日语隐喻表达的翻译准确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在本实验中结果显示日汉相近/相同与日汉不同的隐喻翻译的准确度有显著差异,日汉不同和日有汉无的隐喻翻译的准确度则无显著差异。日汉相近/相同的日语隐喻表达比日汉不同和日有汉无的隐喻表达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准确翻译。(2)译者隐喻翻译中隐喻类型与翻译策略选择有显著关系。三种情况下译者采用最多的翻译策略均为M-P策略。(3)在隐喻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隐喻表达,译者大都采用从字面意思出发,联系上下文进行联想与推测的方式进行翻译。另外,处于同一母语概念系统中的同语言二语学习者由于个体对事物认知方式的不同或个体在共性认知融合度上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