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现代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整个社会分配关系的核心。企业中企业主与雇员,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这种矛盾被人们用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来描述。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凸显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富分化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和中小投资者权益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
然而,有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争论。无论从CSR的定义到理论,从CSR的行为到结果,从CSR的义务人到接受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尽管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The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y,CSR理论)众多,其中一些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对CSR的其他方面也有合理的阐述,然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CSR理论的五个基本问题的文献还不多见。
本文认为,CSR理论的五个基本问题是:
1)为什么的问题,即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2)对象问题,即企业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
3)计量问题,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量如何衡量和计算?
4)边界问题,即企业对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和边界是什么?
5)动态变化问题,即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随企业状况和CSR对象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的CSR理论要么只是谈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要么是将这几个问题割裂开来讨论。然而,对这五个基本问题回答的系统性和适用性与否,是CSR理论能否指导实践的关键。
正是基于此,本文将研究CSR理论的五个基本问题作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系统地回答CSR理论的五个基本问题的一套理论体系,从而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法指导。
本文试图基于企业理论,特别是从企业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的视角来回答CSR的五个基本问题,并建立量化模型。在这五个基本问题中,为什么的问题是根本,对象问题是基础,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其他三个问题的方向;而计量问题和动态变化问题是重点,是为实践提供指导的基础;边界问题则会在为什么的问题、对象问题和计量问题解决之后很容易得到回答。
在研究中,文章以经济学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
本文通过7章的叙述,基本完成了本文预定的研究内容。
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确定了全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该章分析了建立一种新的CSR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了CSR理论的五个基本问题,并为全文的研究作了规划。
第二章对有关的CSR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按对CSR理论的根本问题--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回答的不同,将各种CSR理论区分为外生说、内生说和内外兼具说三种基本类型,并围绕CSR理论的五个基本问题,对各个类型中3至4种典型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通过对现有理论的优缺点分析,为完善CSR理论指明了方向。
第三章从企业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的视角出发,建立了基于企业三阶段模型的CSR理论框架。在吸收现有企业理论相关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价值创造体的概念,建立了一种改进的企业理论--企业价值创造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接着,以价值创造体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过程,提出了企业经营活动可以分为资源整合--价值创造--利益分配三个阶段,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分析模型--企业三阶段模型。然后,基于企业三阶段模型,分析了CSR的本质,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并重新定义了CSR,指出了本文定义同其他定义的区别,界定了CSR对象的范围,澄清了CSR的内容和结构。
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CSR的计量问题和边界问题。该章首先通过建立投入资源价值估计模型和价值增值计算模型,建立了CSR计量模型,解决了CSR的计量问题;然后将第三章得出的结论作为公理,建立了企业利益分配的基本公理和定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判定模型。
基于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分析,第五章着重讨论了CSR的动态变化问题,同时研究了CSR履行状况的反馈机制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CSR的结构选择和影响CSR履行水平的一些典型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而讨论了CSR的实现机制,特别是企业治理的作用。
第六章实证分析了影响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因素,验证了前几章得出的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章选择员工作为CSR对象的代表,设计了一个测量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量表,在上海和长沙两地通过问卷调查取得了373份关于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样本。
第七章进行总结,指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意义,提出了一些有关的政策建议。并讨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关于企业的本质问题本文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基于契约共同投入资源共同进行价值创造的场所,是一个价值创造体。企业价值创造体是所有参与价值创造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群体和组织。每个企业都有它特定的价值创造体,价值创造体的成员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经济发展历史看,企业是一种历史性的团体制经济活动方式。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创造,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增值;同时,合理地将企业的结果--企业价值,包括价值创造成本和价值增值,进行分配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内在的经营活动内容。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不断地循环往复地进行由资源整合--价值创造--利益分配这样三个既有机联系又彼此分开的阶段组成的经济活动。企业不仅是一个资源整合体和价值创造体,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分配体,但价值创造体是其核心和根本。这就是企业价值创造体理论。
2、关于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是由企业的本质决定的。从企业价值创造体理论分析可得,一方面,由于CSR对象在向企业投入资源的同时参与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并且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因而CSR对象有从企业获得利益分配的权利。CSR就这种利益分配的外在表现,企业(主要是股东或者管理者)要基于企业利益公平分配原则来在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利益,这就是CSR的经济本质。
本文所界定的CSR是企业与社会的诸多关系中的一种。本文认为,企业同价值创造体内成员的关系比企业同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密切,更重要。CSR是企业同价值创造体内成员关系的核心:而企业同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往往通过价值创造体来发生,其核心是企业作为企业公民的道德责任。
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问题本文认为CSR的对象就是狭义意义上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即包括所有向企业投入了资源并且他的利益受到企业影响或者企业利益受到他的影响的个体或组织。CSR对象是CSR的接受者。CSR的对象包括股东、管理层、员工、顾客、供应商、债权人、社区和政府等。本文一般不把新闻媒体、NGO和竞争者等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因为它们一般没有向企业投入资源。
4、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问题本文将CSR的计量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社会责任应得量的计量和社会责任实得量的计量。社会责任应得量就是按照企业价值创造体理论的利益分配原则应该分配给某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量。社会责任实得量则是企业对该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各种形式所耗费的成本之和。通过建立投入资源估价模型,企业产品价值计算模型和企业价值增值计算模型,基于企业利益公平分配原则,就可以计算出社会责任应得量。
5、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问题CSR的本质要求企业对某个利益相关者履行的CSR的量,用利益来衡量,刚好应该等于其按照利益公平分配原则可以得到的利益分配量。CSR的边界问题就是比较某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实得量与社会责任应得量的关系问题。企业对某个利益相关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以社会责任实得量与其应得量刚好相等为最佳。当社会责任实得量与社会责任应得量相等的时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适当的、足够的,否则就是不适当的。
6、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变化问题本文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价值创造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企业总的利益分配量;二是企业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应得量;三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力量的对比,决定在社会责任应得量基础上的调整量,从而最后决定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社会责任实得量。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优势、组织优势和力量优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绩效不影响企业对该利益相关者履行CSR的差异量,但会影响履行CSR的绝对差异率,即利益相关者感受的CSR水平。
7、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问题CSR的实现机制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企业利益公平分配原则实现的问题。在利益分配总量既定的前提下,CSR实现机制就是要保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力量均衡。CSR实现机制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1)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机制、2)企业利益分配机制、3)企业治理机制等三种内部机制,以及4)政治机制、5)社会机制、6)市场机制等三种外部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利益相关者选择适合于自身特征的CSR结构可以提高获取足够社会责任量的水平;在企业治理机制上,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保证获得足够社会责任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