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CO2驱油过程中,不同的CO2注入方法及储层非均质性对CO2驱油及埋存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注入的CO2与储层流体(地层水、原油)及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无机沉淀和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岩石孔喉堵塞及润湿性变化,增加原油流动阻力,进而影响储层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和CO2埋存效率。因此,研究不同特征储层中不同CO2驱油方法的驱油埋存效果的差异以及CO2驱油过程中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等问题,是选择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CO2驱油过程中,不同的CO2注入方法及储层非均质性对CO2驱油及埋存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注入的CO2与储层流体(地层水、原油)及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无机沉淀和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岩石孔喉堵塞及润湿性变化,增加原油流动阻力,进而影响储层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和CO2埋存效率。因此,研究不同特征储层中不同CO2驱油方法的驱油埋存效果的差异以及CO2驱油过程中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等问题,是选择合理的CO2驱油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减少储层伤害的重要前提。本论文研究的目标油藏是长庆油田H区块低渗砂岩储层,首先测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层流体、超临界CO2基本物性参数及原油中CO2浓度与沥青质沉淀的关系,确定了CO2-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针对不同物性特征储层中不同CO2驱油方法的驱油特征和CO2埋存效果以及沥青质沉淀、无机沉淀造的储层伤害规律等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多组岩心驱替实验。宏观层面层间非均质性强的多层储层中的驱替实验表明,CO2驱后整个系统的采收率较低,91%的产油来自高渗层,剩余油分布在中低渗层。气水交替驱(CO2-WAG)过程中CO2突破时间较晚,各层的原油采收率显著改善。此外,CO2驱后高渗层的渗透率下降了16.1%,95.1%的下降幅度由沥青质沉淀引起。CO2-WAG驱后,各层的渗透率下降幅度分别为29.4%、16.8%和6.9%,在高渗透层中20.6%渗透率下降由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引起。微观层面基于孔隙半径分布和压汞曲线,通过分形理论对对四块渗透率相似的岩心孔喉结构特征进行定量了评估,并进行混相和非混相的CO2及CO2注入浸泡交替(CO2-SAG)驱油实验。研究发现,在原油采收率方面CO2混相驱比CO2非混相驱高12-17%,孔喉结构均质的岩心比非均质岩心高18-27%。在非混驱替时岩心原油采收率受孔隙结构的影响更明显。由于沥青质沉淀引起的孔喉堵塞,混相和非混相驱替后岩心渗透率分别下降了7-15%、4-8%,且渗透率下降幅度与岩心孔喉结构分形维数成正比。混相和非混相驱替后岩心的润湿指数分别下降了25-60%、10-22%。CO2-SAG驱的原油采收率比CO2驱油高8-14%,且岩心孔喉结构的非均质性越强,产油改善程度越大。孔喉结构越均匀,CO2浸泡过程中的压力衰减速度越大,驱替后由于沥青质沉淀而引起的渗透率下降越小。具有相同采收率时CO2-SAG驱对岩心的损害相对较小,特别是对于孔喉结构较差的岩心。但CO2浸泡过程而导致了更严重的润湿性变化。CO2-WAG及CO2-SAG驱CO2换油率明显高于CO2驱,混相驱高于非混相驱。CO2-SAG驱结束后CO2埋存率最高,储层中剩余流体溶解的CO2浓度更高。向盐水层注CO2埋存过程中,在CO2突破时CO2埋存效率最高,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对储层造成的损害远高于CO2驱油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海上油气生产系统的运行监测面临着严峻挑战:复杂的海洋环境、过高的多相流量计安装和维护成本、多种误差对温度和压力仪表测量值的干扰等因素导致生产系统运行数据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可靠性低,制约着海上油气田的安全生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反问题研究理论,对海上天然气生产系统开展了过程辨识和软测量研究,建立了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等两类最优估计算法,完善了流动管理系统的软测量功能模
页岩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多采用衰竭式开发,采收率普遍低于30%。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条件下具有低表面张力和高吸附强度等特性,页岩气藏注二氧化碳开采具有巨大的潜力。注二氧化碳开采中,页岩纳米孔隙中的甲烷处于与二氧化碳和水分并存的环境。因此,开展甲烷/二氧化碳竞争吸附机理以及水分的影响机制研究可为页岩气藏地质储量评估以及注二氧化碳开采奠定理论基础。本论文以分子模拟为主要方法,以实验测试为辅助手段,结合干酪根
干热岩地层通常具有高温、渗透率低、无水或极少含水等特点。为了开采地下高温岩石中赋存的热量,需要通过水力压裂等技术在地层中形成具有一定换热面积和高导流能力的人造热储/大规模裂缝网络,实现注采井之间的采热流体循环,即所谓的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裂缝网络的空间展布对于热储的换热效果和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压裂和注采循环过程中,大量流体的注入导致岩石温度降低,从而使得地层的应力场与岩石性质发生变化。这种
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是我国能源领域战略决策中的重点,而水平井压裂技术是开发这类油藏的核心技术,其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和储层的致密基质构成了非常规储层油气的主要渗流介质。目前,虽然建立了诸多针对这类介质中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但还存在模型维度低不足以刻画缝网立体分布、计算精度低、对复杂地质条件和渗流模型适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高效高精度且具有广泛渗流模型适应性的三维缝网流动数值模型对于非常规油气
液氮射流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破岩手段,在提升深部硬岩地层破岩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揭示液氮射流破岩机理以及探索应用液氮射流进行钻井提速的可行性,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液氮冷却下高温岩石的物性劣化规律、射流流场与传热特征、液氮射流破岩特性以及多场耦合下岩石内应力响应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实验测量了液氮冷却下高温岩石的物性变化,揭示了不同岩石的
地热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雾霾天气和改善能源战略布局等具有重大意义。传统对井地热系统需完钻两口井来注入与开采工质,且对井与储层接触面积小,沟通裂缝数量有限,注、采井间连通效果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分支井循环二氧化碳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旨在利用单一主井眼实现取热工质的注入与开采,有望通过分支井眼增加与裂缝、储层的沟通能力,提高
如何有效缩短预热时间,提高蒸汽腔发育速度/质量,合理判断转入生产时机,评价地质力学因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是当前克拉玛依超稠油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探讨以上难题的解决方法。前人对克拉玛依油砂剪胀和张性扩容的力学/温度条件、微观变形机理和应力-渗流耦合关系认识不清。本文通过三轴剪切实验、等向压缩-膨胀循环加载实验、电镜扫描实验、渗透率实验等,研究了克拉玛依油
西古尔纳油田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影响,具有储层矿物组成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成因类型多的特点。本文围绕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智能化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等研究任务,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为数据驱动关键技术,致力于解决地质特征差异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测井响应差异定量化表征、地震波阻抗差异定量化表征和三维空间下渗透率预测等科学难题,形成适应生物碎
为了应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化工企业必须同时优化各个决策层的所有决策变量来寻找潜在的经济效益,比如设备调度和动态优化等。集成优化已经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混杂参数系统是带有批次操作的连续过程的数学模型,混杂参数动态优化问题则是连续操作和批次操作集成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本文系统地解决了混杂参数动态优化问题的四个子问题,即动态建模、最优性条件、数值解法和闭环实现框架。连续过程的优化一般指的是稳态
在化学驱过程中,驱油剂与原油的就地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但目前对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尚很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化学驱油剂主要性能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就地乳化效应及其相关技术条件。采用高温乳化动态评价仪THE-II测取乳化油量,证明了基于乳化油率动态曲线的乳化系数可综合反映乳化速率和乳化量,能够全面表征油水乳化能力;结合驱油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油水乳化量与乳化系数的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