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211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381元上升到35181元。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状况日益严重,财产分布也愈发的不合理。国家统计局于2013年首次公布了过去十年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12年达到了0.474,而民间机构提供的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0.61。可见,收入差距问题已然成为现阶段社会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后,财产性收入将成为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由于居民收入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构成,而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全部年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财产性收入由于自身数额很小且来源渠道广泛的特点,国内关于财产性收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可以预知今后城镇人口的比例仍将不断上升。基于此,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据的地位如何变化,以及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如何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在分析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以及今后的变化趋势时,充分利用了《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提供的财产性收入分组数据,对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变化趋势以及不平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本研究还充分借助基尼系数理论,实证分析了财产性收入差距及其对总体收入差距的不平等贡献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引言。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我国学者关于财产性收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归类。目前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财产分布的研究;二是对影响财产性收入因素的研究;三是财产性收入差距的研究;四是提高财产性收入的研究。由于财产性收入来源于居民财产,因此财产分布的不平等决定了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居民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而且差距扩大的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影响财产分布差距最大的原因是城镇公有住房的私有化因素,并认为居民金融资产将会对财产分布差距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影响财产性收入的因素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另外,市场分割引起的交易成本、家庭财产、经济发展、个人情况等因素也会对财产性收入产生影响。在研究财产性收入差距方面,多数学者通过诸如面板协整模型、分组收入对比以及经验分析等方法的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分布非常不平等,并且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研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学界普遍认为财产性收入反映并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在新时期下对于解决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且提高财产性收入能够壮大我国中产阶层,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会进一步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也有学者认为财产性收入引发的“马太效应”会加大收入差距。此外,多数学者认为加强居民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居民理财水平、完善资本市场、健全社保制度和税收制度能够有效提高财产性收入。第二部分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和变化。对于财产性收入的变化分析,本研究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探讨了经济制度变迁引发的财产性收入变化情况。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决定了居民收入格局,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变化也取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城镇居民实行统包统分、全员就业的政策,工人工资变化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社会只承认劳动收入为唯一合法的收入,其他收入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扶持,收入分配制度也由原先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向变迁。在分配制度变迁的环境下,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在研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和特征时,本研究利用了《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收入基数很小,但增长速度最快:二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对财产性收入影响最大;三是财产性收入内部差距较大。第三部分是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借助基尼系数研究这一问题。首先,介绍了基尼系数理论,提出了与《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提供的分组数据相适应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并利用MATLAB软件运算得到具体的基尼系数值。其次,分析了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总体情况。通过与工薪收入基尼系数、经营净收入基尼系数以及转移性收入基尼系数的横向比较以及2005年到2011年间财产性收入基尼系数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本研究发现,相对于我国城镇居民其他各项收入来源,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现象更为严重,并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另外,为了分析财产性收入差距在总收入差距中所处的地位特点,本研究进一步测算了各项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相对于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而言,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处于快速攀升状态之中。鉴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基数不断上升以及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可以预知未来财产性收入差距将会成为阻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不平等缩小的重要因素。最后,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财产性收入内部不平等情况。财产性收入由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他投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知识产权收入以及其他财产性收入构成。通过测算2005年到2011年上述7项收入的基尼系数以及不平等贡献率,发现近年来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其他投资收入以及出租房屋收入基尼系数高居不下,才是引起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而上述4项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可见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对于财产性收入差距日益严重起到了主导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了个人所得税对于财产性收入的调节效果。个人所得税因为自身具有聚集财富和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而被喻为一国的“社会稳定器”。另外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纯收入进行课征,使得税负不易转嫁,因此对于调节收入差距非常重要。学界也普遍认为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通过比较税前和税后财产性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以分析个税的调节效果。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征收模式,对于不同种类的财产性收入,税法详细列明了不同的税率、扣除项目以及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本研究引入了“最大征收原则”,并在这一思想下得到了相应的税后财产性收入基尼系数。通过比较,发现目前个税的调节效果微乎其微,但是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今后仍有很大的调控空间。第五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基数很小,但是增长速度最快,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另外,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对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对于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也最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具体途径是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门槛、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此外,需要努力缩小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通过分析得知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因此需要重点完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全投资途径和收入分配机制。除了市场因素,仍需要强化税收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研讨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模式转向综合征收模式的可能性以及完善财产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