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遗产称号的决策和影响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广东丹霞山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at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产地的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存在大量品质较高的遗产地,由于多方面的驱动,近年来在全国都出现了申报世界级遗产的热潮。这使得对我国遗产地的申报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变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一个遗产地的申报过程和影响进行纵向上的剖析,从而为遗产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本次研究涉及的两个案例地中,两个遗产地的自身特征、申报初衷、申报形式和申报成功后的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区别。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文化遗产,获得世界遗产称号的时间较早,是中国第一个村落一级的世界遗产;粤北名山丹霞山是地质遗产,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称号,近期获得的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则使其锦上添花。通过对两个案例地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世界级遗产的申报仍然是一个政府行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有所差别,中央政府是决策者,地方政府是操作者;地方政府的收益-成本平衡是是否进行申报的决定性因素;专家学者的作用尤为重要;当地社区的作用还没有显现。   第二,世界级遗产称号对遗产地的旅游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飞跃。这些影响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旅游地形象的变化。若将遗产的形象分为本底形象和外显形象两个层面,对于新开发的旅游地而言,遗产称号的作用是突显其本底形象;对于成熟旅游地而言,遗产称号的作用是重塑其外显形象,且这种形象的改变对旅行社等中介机构的影响更为明显。   在对世界级遗产称号的决策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利用目的地流行度曲线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两个案例的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遗产称号对于皖南古村落的影响力度和延续时间将强于丹霞山,从而造成皖南古村落生命周期的发展巩固期较长,而丹霞山的生命周期的波动性较大,也为类似遗产地申报遗产称号的后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朝向新人文地理学转型,空间的概念逐渐被文本化,成为了地理学者展开研究和分析的本底材料,空间被定义为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经济过程的反映,对于空间的
本文研究区位于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该盆地是我国东部一个兼跨海陆的盆地,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海、陆、气耦合作用明显,自新生代以来沉积地层连续,蕴藏着丰富的古气候
全文共分六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叙述了建立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国土资源研究现状分析,从技术
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但是作为LUCC研究的目的和核心内容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至今尚未得到全面、系
影像线性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地表线状构造在影像上的直接展现,能间接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构造特征能侧面反映区域的容矿导矿能力,因此线性体与区域地质环境研究对矿产勘查
本文首先对美国居住郊区化的发展历程及动力机制给予了分析,并对美国居住郊区化发展历程所带给的启示给予了归纳总结。随后,从理论上阐述了居住郊区化与郊区住区开发间的互动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单元,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城市如何提高竞争力,吸引资源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市价值成为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模式,主要以长株潭地区的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先进电池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论文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的经验,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通过资源型城市一些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区域背景、概况的介绍,以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甘肃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里程。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区建筑是人类改造城市最为显著地体现,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城区建筑物的动态变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