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已成为实现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其中,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因其集垄沟播种、覆盖抑蒸、集雨保温为一体,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作物种植中增产效果显著而被大面积推广,但在提高养分转化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造成地力下降。秸秆因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可被作为再生生物资源输入土壤,即可培肥地力,又可改善环境,是旱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选择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土地的用养结合和发展生态农业,本试验2008-2012年分别在甘肃省宁县、崇信县、会宁县、通渭县及榆中县进行大田试验,将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研究秸秆还田与覆膜耦合对土壤肥力、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来评价将秸秆还田引入目前普遍实施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玉米栽培体系的可行性。试验设四个处理:不还田不覆膜(CK),不还田覆膜(M),还田不覆膜(S),还田覆膜(S+M),三次重复,随机排列。除榆中外,均为秋季秸秆还田,秋季覆膜,次年收获后作物地上部分继续还田,重新覆膜。连续四年(宁县为三年,2011年结束)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转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秸秆田量为300-500kg/mu(干重),秸秆含水量为60-80%,还田效果较好,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没有不利影响。2.全膜覆盖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显著,还田影响较小。从四年平均产量来看,S+M, M, S处理籽粒产量较CK分别高44-137%、34-129%、12-22%,总生物量较CK处理分别高47-88%、38-80%、10-14%。覆膜条件下,半湿润区的宁县、崇信籽粒增产为34-75%,半干旱区的会宁、通渭、榆中籽粒增产为95-137%,说明覆膜在半干旱区比半湿润区增产效果更显著,3.覆膜条件下,在玉米生育期前期显著提高土壤温度,特别是0-5cm土层,较不覆膜CK日均增温2.4-5.8℃,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30-122%;还田条件下,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10-15%。4.秸秆还田与全膜覆盖均提高养分吸收量。S+M、M和S处理较CK提高N吸收量分别为47-101%、41-92%、10-18%;提高P吸收量分别为44-113%、35-103%、11-19%。覆膜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其中提高N利用效率5.3-24.0%,P利用效率5.2-15.5%;而秸秆还田对养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5.经过四年玉米栽培,秸秆还田较CK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轻组碳、颗粒碳含量,其中,增加有机碳2.4-2.9%、全氮4.5-4.9%、轻组碳25.7-40.4%、颗粒碳5.4-11.7%,随年限有增加趋势;从第二季开始,秸秆还田对碳水化合物有显著影响,作物收获时S较CK增加11-36%。地膜覆盖较CK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颗粒碳和轻组碳含量,分别为1.3-2.3%、5.7-7.3%、8.9-13.2%和3.1-5.3%,年份之间没有显著影响;覆膜对碳水化合物没有显著影响。6.表层土壤培养10天后,覆膜M土壤呼吸量比CK高7-12%;还田S比CK高2-19%;覆膜和还田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p-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且秸秆还田对酶活性的显著影响大于地膜覆盖。7.覆膜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较CK提高0-15em土层无机氮3-22倍;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但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覆膜和还田均提高了土壤氮的矿化速率:表层土壤培养10天后,覆膜条件下,土壤氮的矿化量较CK提高12-54%;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的矿化量较CK提高13-39%。以上结果说明地膜覆盖能够保水保温、促进有机质矿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但同时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秸秆还田能够刺激微生物活性,增进矿化速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覆膜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但在水温调控和有效利用方面不太理想。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会是旱地农业栽培技术中一个全新的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