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作为其是否愿意市民化的真正意思表示,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和理论基础。本研究将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分为两种类型:以距离家乡较近的县城、乡镇为地点的就地城镇定居意愿和以距离家乡较远的大中城市为地点的异地城镇定居意愿。以社会网络、身份认知为研究视角,考察农民工分类型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网络与身份认知的交互效应。在实证过程中,本研究使用以田野调查方式获取的安徽省各地区外出农民工数据,调查对象包括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以样本数据为基础,根据研究变量的特征,本文选用二元Probit模型对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中设置第一代农民工群体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没有直接显著影响,但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和身份认知的交互项,可以得出社会网络能够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强关系对第一代农民工就地城镇定居意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异地城镇定居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弱关系恰好相反,对第一代农民工就地城镇定居意愿表现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其异地城镇定居意愿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强关系弱化农民工对自我城市市民身份的定位,降低其城镇定居意愿,弱关系能够强化农民工对自我城市市民身份的定位,从而提升其城镇定居意愿水平。同时,社会网络与身份认知的共同作用可以在强关系与弱关系之间起着一种缓冲的调节作用。对比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有更强的城镇定居意愿,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强度更大。其次,身份认知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为:显著提高两代农民工异地城镇定居意愿水平,对就地城镇定居意愿水平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收入、工作转换次数等也影响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水平。其中收入水平对两代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不一,对第一代农民工就地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呈正向显著,对其异地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对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为负向显著,对其异地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为正向显著。工作转换次数对两代农民工城镇化的意愿水平均有显著的降低效应。通过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进行分类型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民工城镇化的一种主要选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