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矿井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祁南矿构造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分形分维的方法定量评价了72号和10号煤层断裂构造的复杂程度;通过井下煤壁观测及构造煤样品变形特征分析及测井解译,分析了构造煤宏、微观变形特征及不同煤体结构煤层的发育规律,探讨了主控地质因素对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的控制作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祁南煤矿位于宿南箱状向斜转折端的SW部,主要经历了印支期NS向挤压、燕山期NWW-SEE向的挤压以及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应力三期构造应力作用,其中燕山期徐宿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对井田主体构造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奠定了研究区主体构造格局,导致宿南向斜及转折端多方向断层的形成。矿区内主要发育了张学屋向斜和王楼背斜两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在矿井中发育广泛,主要有NE、近NS、NNE及NW向四组,其中以NS、NE向断层较多,而NNE向断层多为落差、延展长度较大的断层,并以正断层为主。矿井中部和东部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而北部和南部相对发育程度较低。断层发育复杂程度分形容量维定量评价结果表明,72号和10号煤层的断裂构造复杂程度都较高,但呈现不均一性,北部和南部地区分维值较小,而在中部,西部和东部的分维值较大。(2)通过构造煤宏、微观变形特征分析,矿井以发育脆性变形系列构造煤为主,主要有碎裂煤和碎斑煤,脆韧性过渡系列的鳞片煤和韧性系列的揉皱煤也有所发育。依据前人分类标准,结合祁南矿特征将测井曲线判识的煤体结构划分为3类,Ⅰ类煤体结构为原生结构煤,Ⅱ类为弱变形构造煤,主要为碎裂煤和碎斑煤,Ⅲ类为强变形构造煤,为变形强度高于碎斑煤的脆性、脆韧性过渡和韧性变形系列的构造煤。运用本文提出的“三分组,横纵对比”的方法进行判识,结果显示,72号煤层以Ⅱ类和Ⅲ类煤煤体结构为主,而10号煤层则以Ⅰ类和Ⅱ类煤体结构发育为主。(3)探讨了祁南矿72和10煤层的Ⅱ类和Ⅲ类煤体结构分布及厚度变化规律,深入分析了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对煤体变形的影响,认为区域的宿南向斜及次级褶皱对煤体结构类型分布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构造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在断层密集或大断层发育区以及与褶皱的构造叠加区煤体变形也较为强烈,可形成Ⅲ类煤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