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开始速的城市化建设,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化“城市病”越来越突出,那些已经被城市化的国民便开始寻找“乡愁”,诗意的乡村成为了很多都市人理想栖息地。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到如今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民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很多专家把经过设计改变了的新农村称之为“新乡土”。 “新乡土”经过设计改造后,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本应该感觉到踏实、幸福,可是,一些地方的“新乡土”反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常年居住于此的人们找不到故乡的归属感。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那些给人带来不便,让人感到不安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改造过的乡村景观,因为这些改造过的景观与现代的农村生活节奏不一致。例如,当乡村景观的主体发生变化,乡村景观格局、景观尺度等客体也随之改变。现如今,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提高,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对于理想乡村生活的期盼与乡村居住环境的景观审美要求开始提高。可一些村落的乡村景观建设仍旧生搬硬套,没有从场地属性及本地人的需求考虑,乡村景观仍旧有很多问题,乡村景观的主体性正慢慢丧失。 基于此,笔者作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中的一小分子,根据读研期间参与的二十多个浙江金华地区的乡村景观设计项目实践并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当前“农村生活变迁”这一热点来探讨乡村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论文首先从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方面出发,在研读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之后,开始辨析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及构成因素,重新认识乡村景观。然后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生活变迁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现状,之后阐述了人们理想状态下的乡村生活及乡村景观。通过理想状态与生活变迁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现状对比,得出结论——从宏观的角度点出乡村景观建设中主体性回归这一核心问题。之后便开始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路径探索,最后将方法路径探索应用于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验证,为未来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