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人类语言在诸多层面上都存在许多与模糊性相关的问题。模糊构成语言的本质特点,至少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无论对具象(事)物定义,还是对抽象事(物)描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抽象化运作。其二,语言历来被认为是,讲该种语言的人们中间关于该语言所代表意义的一种约定。无论是抽象还是约定,都必然产生模糊。从广义上讲,准确是相对的,而模糊则是普遍的和绝对的。L.A.札德是提出模糊集合论的第一人。模糊语言学,作为将模糊集合论运用于语言研究的这门新兴学科,正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人们多将努力投放在研究模糊词语的语义层次上,而忽视了模糊语言在语用、交际及文化交流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文根据语用学的基本原理,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纠正对模糊语言的错误概念为第一步,进而突破模糊语言研究上的局限性,确定了以研究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为本文的宗旨。文章指出,迄今为止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其一,更多地着眼于其消极而不是积极方面;其二,常将模糊与含糊、歧义等同混淆;其三,通常是从语义而不是从语用的角度上进行研究的。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主要是英语)实例的分析,特别是对模糊语言在日常交际中积极作用的分析,确认了模糊语言在语言交际中普遍大量存在的基本事实,其交际作用同样符合交际所要求的合适性与得体性原则。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模糊交际法”:即有意识使用模糊表达,可以极大地帮助说话人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恰当运用模糊表达,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准确性以及增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自己英语教学的实践,作者认为,外语教师应研究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分析模糊语言现象的存在形式及其多种表达方式,学会应用模糊语言灵活而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语言交际更为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