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在人物纪录片中的呈现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艺术“疗法”是表现性艺术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其他纪录片相比,人物纪录片以其特有的人本主义关怀肯定了人作为主体的情绪、情感价值以及自我认知能力,这和人类心灵“疗愈”有着最紧密的关联。在精神分析领域中,共情作为一种手段在心理治疗中得到重要发挥。人物纪录片相关主体的共情关联和“疗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主体共情包括创作者和被摄对象的共情、被摄对象和现实人物的共情、接受者和纪录片“人物”的共情以及接受者的“对自己的共情”。因此,应该拓展研究思路探究各个主体对人物纪录片“疗愈”的影响。另外,受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影响,人物纪录片“疗愈”的研究可以在文本和接受者基础上延伸出构建文本的创作者,探究创作者对人物纪录片“疗愈”的影响。以人物纪录片为核心,结合精神分析共情理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以及比尔·尼科尔斯的“展演模式”,从共情主体的能动性出发,着重探究人物纪录片受众“疗愈”的生成路径,并对人物纪录片“疗愈”的特征进行总结。首先,明确“人物纪录片‘疗愈’”的概念,并对人物纪录片“疗愈”相关的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找准彼此之间的关联。其次,从人物纪录片“疗愈”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出发,总结人物纪录片“疗愈”的特征。再次,结合相关人物纪录片以及毕业作品《柔情似水》(人物纪录片),利用比尔·尼科尔斯的“展演模式”、精神分析共情理论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人物纪录片接受者“疗愈”的生成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对人物纪录片的“疗愈”进行外延,探究“疗愈”和人文关怀价值之间的关系、人物纪录片中“悲”“喜”元素对“疗愈”的影响,以及自然因子对人“疗愈”的影响。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影视艺术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进行理论分析,使人物纪录片“疗愈”的研究更具权威、更加具体;采用文献研究法为人物纪录片“疗愈”阐释提供相对清晰的理论依据;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人物纪录片案例中的“疗愈”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为需要论证的观点补充文本依据。目的在于探究人物纪录片的“疗愈”和创作者、人物纪录片主体以及受众之间的关联,让人物纪录片在当今时代环境下更好地发挥“疗愈”作用,使人类心灵“疗愈”多一种可能。
其他文献
《长相知》原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上邪》,诗词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出女子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后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石夫根据原词描述的爱情故事创作了此首古诗词歌曲。该曲通过音乐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表现古代文学诗词韵味的同时亦散发出浓厚古朴的艺术气质,并凭借着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各大声乐比赛和音乐会上的常见曲目。本文主要对古诗词歌曲《长相知》的音乐与演唱进行探研
学位
男高音是声乐表演中的一个声部,不论是在哪个地区,不论是歌剧作品还是艺术歌曲作品中,男高音声部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演唱者与声乐学习者声音特点和生理条件的不同,男高音声部也开始逐渐被划分成为多个种类,抒情男高音便是其中之一。抒情男高音作为男高音声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男高音声部各个分类中颇具代表性。纵观西方音乐史,抒情男高音在歌剧和艺术歌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抒情男
学位
“冀风乡韵”——刘悦吉硕士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设计,是笔者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汇报与总结。本论文使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实践研究法,对改革开放后具有河北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和剖析,并以刘文金、宋国生、王曙亮三位作曲家的二胡作品为例,以此为基点,对具有河北风格的二胡作品进行整合性的探索研究。本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和创新点;
学位
近年来,随着网络及视频软件的爆火,我国体育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发展。体育人物是体育纪录片中的主角,对体育人物形象塑造的探究能够帮助创作者表达出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特质。因此,体育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成为表达体育纪录片内涵的重点。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和作品分析法两个方法,从视觉符号建构、听觉符号表意、麦茨的八大组合段理论和文化符号象征,这四个角度出发,结合体育纪录片及体育人物的特点,探讨体育纪录片
学位
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出自我国经典歌剧《原野》,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演唱技巧深受国内女高音青睐。对作品进行不同的演唱版本分析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环节,本文选择的是万山红和张家毓两位歌唱家的演绎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共有五个章节,其中第二至五章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二章主要概述了歌剧和选段的背景及两个演唱版本的介绍;第三章从力度和语言处理进行演唱技巧处理的对比;第四章对比了两版本的形体表达,从
学位
“新艺术歌曲”是继承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精髓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一个能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流派。歌曲《我怎样去爱你》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新艺术歌曲理念的作品。该作品在传唱中呈现出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与美声唱法结合、通俗与民族唱法结合等丰富的演绎形式。由此,笔者通过系统地聆听与品鉴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力图挖掘该作品所蕴含的“新”意究竟是如何在演绎中体现的。论文共五章,主要内容集中在文章的第二
学位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国内掀起了一股欣赏美食的热潮,美食纪录片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随之不断播出,同时美食纪录片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美食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止满足于美食作为物质形态所给予的美的体验,人们更注重欣赏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追寻美食背后的“人物情感”,关于美食的故事也在人
学位
中国古诗词典雅隽永,意蕴丰富。古诗词歌曲以诗词为唱词,借鉴西方创作手法,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不仅民族特色鲜明,而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本文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入手,从创作背景、诗词意境、音乐本体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自身演唱古诗词歌曲的学习及实践,结合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对其演唱以及情感进行探究和总结。希望在探究作品本身所蕴含诗词意蕴的同时,使得作品的演唱更加生动,情感更
学位
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大宅门》就是其中一首,这首作品中加入了很多京剧音乐的元素,使整部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气息,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本篇主要是从歌曲《大宅门》的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面进行分析,其中音乐特征方面包括曲式结构、旋律以及节奏分析;演唱方面包括分析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气息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希望通过对本篇文章的研究,能够提
学位
中国体育纪录片以展现体育人物以及相关体育事件为影像载体,聚焦着我国的体育事业,反映着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肩负着弘扬文化精神的使命。在此类纪录片中,创作者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些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互相影响、广泛交织从而形成整个文化场域,使得体育的文化属性得以凸显。立足于立体宏观的视角,本文将结合中国相关体育纪录片以及笔者创作的毕业作品《快跤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