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铬盐的生产大国,铬渣的历史堆放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铬渣中含有的铬(Ⅵ)可能通过地下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国家目前受铬(Ⅵ)污染的土壤量已经高达1250多万吨,研究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我国亟需开展的工作。本文苏州某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固化技术应对该场地进行了修复。包括固化前的污染场地调查以及风险评价,探讨了化学固化技术在粘土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固化效果的几个因素,以及适合该场地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从场地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场地内地下水和空气中的铬(Ⅵ)并没有出现超标现象,土壤中铬(Ⅵ)含量普遍较高。从污染物的横向分布来看,污染较重的区域曾经在历史生产中曾用作铬原料堆放棚及生产车间,从污染物的纵向分布来看,污染主要集中在2至3米的表层土之中,其中铬(Ⅵ)最大污染浓度超过启动风险评估的土壤筛选值,可以对该场地开展风险评价。 从健康风险评价的结果来看,该场地对人体健康存在较强的危害,成人的致癌风险在2.29E-06和4.32E-02之间,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在1.25E-03和2.35E+01之间,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2.63E-04在4.96E+00之间。无论是作为住宅、公共 用地或者商服、工业用地都必须经过土壤修复后才能够投入开发利用。用化学固化技术的应用效果来看,土壤中铬(Ⅵ)的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毒性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处理后浸出液可达到《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HJ/T301-2007)的指标限值要求,即化学固化技术在粘土中仍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偏酸性的pH不利于固化效果的提高,并应合理的控制药剂量以应对不同强度的污染土壤。应用三种土壤吸附模型对浸滤液中铬(Ⅵ)和土壤中残留的铬(Ⅵ)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均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通过模型预测计算,提出了化学固化技术的土壤修复限值为287mg/kg。 运用多种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工程实施前后土壤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处理后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得到了显著降低,并探讨三种不同风险评价方法的特点,表明地积指数风险评价是最适合本场地的风险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