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意识与主体意识是贯穿南朝文学批评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 就审美意识来说,南朝文学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学创作中对文学之“丽”的复兴与追求。二是文论者对文体的意识与辨析。南朝文风以追求“丽”为核心,在刘宋元嘉时期、萧齐永明时期和萧梁大同时期出现三次较为显著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相应经历了由富丽向清丽、艳丽的变化。在文体辨析中,南朝作者与文论者都表现出高度自觉的体裁意识。作者自觉按体写作,体现了体裁的稳定性与发展传承的间接性。文论者通过编撰总集等方式对文学体裁进行了细密的分类与辨析。在体裁分类中体现出唯题是从与约定俗成的思维特点。在文体辨析中,贯穿于南朝四代的文笔之辨使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日益清晰。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从模糊的“丽”逐渐发展为比较明晰的有韵无韵,进而深入到是否具有动人的情感与文采。南朝文论者还广泛讨论了风格与个性、时代、体裁、题材的关系。刘勰试图将风格作为独立的审美范畴进行整合。南朝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说明,文学创作已经逐渐走向抒情与娱乐。 从主体意识来看,南朝文论者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作者兼文论者;二是皇室成员兼作者;三是学者兼作者与文论者;四是皇室成员兼作者与文论者;五是具有突出主体意识的文论家。作者型文论者数量最多,其主要贡献在于文学理论。皇室成员兼文论者的贡献在于扶持文学事业。皇室成员兼作者与文论者中,萧绎是最富有作者气质的批评家。学者兼作者与文论者的数量也非常多,他们的文学批评通常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其中范晔与萧子显对批评理论的建设各有贡献。南朝主体意识突出的批评家不多,只有钟嵘与刘勰。钟嵘的主体精神主要表现在他的五言诗专家意识与批评方法上。他以“显优劣”、“分品第”为自觉的理论追求,建立了简洁而完整的诗学理论,在诗歌品赏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溯源流、比较、知人论世、摘句、比喻等方法。刘勰的主体意识最为突出,他将自己定位于有文采的作者,有责任感的儒士以及客观公正的批评家。刘勰对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批评主体的素质与文学批评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认识,总结了文学批评发展以来最完善的批评理论。 总体而言,南朝文学批评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文学理论发达。文论者对文学创作中情因“物感”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文学“吟咏情性”性质的理解与文学审美娱乐功能的充分肯定具有鲜活的生命精神。二是批评理论相对落后。这首先与文学批评者心理上存在创作才能的顾忌有关;其次与文学批评无法正确处理与作者的关系有关;再次与批评理论本身缺乏足够独立的位置与品格有关。三是高度的思辨性。南朝文学批评使用了丰富的逻辑推理形式。对文学领域存在的各类差异现象都有辨证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