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作为药食兼用山野菜,嫩茎、叶口味鲜美,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黑龙江省林区常见山野菜种类之一。目前短毛独活面临野生资源少,采收困难,原生境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短毛独活的人工栽培。近年来,在短毛独活人工栽培过程中,白粉病发生严重,降低了短毛独活的产量、品质,影响了其规模化生产。本研究通过调查露地栽培过程中短毛独活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及不同栽培措施对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有助于了解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动态和有效防控白粉病发生的栽培措施,为有效防控短毛独活白粉病发生流行提供指导。试验结果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短毛独活白粉菌形态学特征,扩增白粉菌ITS区和28S区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将侵染短毛独活的白粉菌鉴定为白粉菌属独活白粉菌(E.heraclei)。(2)室内环境试验表明温度为20~25℃,湿度为60%~80%,利于短毛独活白粉菌侵染。露地栽培条件下,可把短毛独活白粉病的时间发生流行划分为3个阶段,6月初至7月初为白粉病发生的初侵染期和指数增长期,持续时间约为20-30d;7月初至8月初为白粉病发生的盛发期,持续时间约为30d;8月初进入白粉病发生的衰退期。在短毛独活白粉病的空间流行中,病原菌一代传播区域为不规则区域,在东北方向和正南方向传播距离较远且发病严重,最远传播距离为3.12m;整个病情调查期,在东北方向传播距离最远,发病严重,最远传播距离为60.2m。寄主生长发育时期、温度、湿度、光照、风向和风速等关键气象因子极大影响了白粉病的发生流行。(3)较高土壤水分含量(60%~80%)与有机质含量(75g~100g/kg)互作可控制白粉病发生,普遍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互作处理;该处理下,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开展度、最大叶面积、自然生长高度和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互作处理,且植株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香豆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互作处理。(4)初步确定短毛独活露地栽培中以株行距40cm×60cm的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抑制白粉病的传播。与高种植密度处理(株行距20cm×60cm和30cm×60cm)相比,该种植密度下,植株白粉病发生较轻,普遍率、病情指数和病情增长量较低,植株冠层温湿度较高,光照较强,通风良好,利于控制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另外,该种植密度下,植株生长势较强,单株产量较高,且利于植株内维生素C和香豆素等营养成分的积累。(5)玉米间作有效改善了短毛独活冠层微环境,提高了植株体内酚类物质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提高了植株抗性,对植株白粉病的发生流行有较好的防控作用,其中6:1间作模式下,植株白粉病发生最轻,生长势强,单株产量最高,植株内维生素C和香豆素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6)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甲基硫菌灵1500mg/L、吡唑醚菌酯1500mg/L对短毛独活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梗形成及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进一步试验表明甲基硫菌灵1500mg/L和吡唑醚菌酯1500mg/L可有效防控短毛独活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田间相对防效达69.81%和58.89%,且喷施2种药剂后,植株内POD、SOD、CAT和PAL保护性酶活性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