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具有高致死率以及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一种非凋亡性的细胞死亡机制——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缺血性卒中、多发性硬化等。然而,程序性坏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程序性坏死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使用改良型颈内动脉穿刺法在大鼠中构建SAH模型。首先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时间点分为以下7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3h组,SAH6h组,SAH 12 h组,SAH 24 h组,SAH 48 h组和SAH 72 h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在每一组别的大鼠皮层脑组织中RIPK3、MLKL、HMGB1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碘化丙啶(PI)染色分别评估72h组中RIPK3脑组织的分布和坏死神经细胞与RIPK3的关联。使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坏死神经细胞的超微改变。接着将SD大鼠分为以下3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溶剂组(SAH+vehicle组)和SAH+GSK’872组(RIPK3的选择性抑制剂)。在术后检测比较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相应蛋白表达、PI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SAH建模成功后,RIPK3的表达在6h开始升高,在12h有所下降,但又进一步升高,至72 h达到顶峰。双重荧光标记表明RIPK3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与该结果一致的是,免疫荧光染色表明坏死的神经细胞(PI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为神经元。这在TEM观察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值得注意的是,与假手术组相比,TEM下可见明显的核碎裂、线粒体肿胀、质膜完整性丧失、自噬小体形成和半透明胞浆外观等坏死的形态学改变。与SAH+vehicle组相比,SAH+GSK’872组能够有效减轻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改善神经功能并减少坏死神经细胞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GSK’872还能够降低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HMGB1的胞质易位。结论以上研究表明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参与SAH后的早期脑损伤。GSK’872作为RIPK3的选择性抑制剂能减少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及HMGB1的胞质易位,同时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害。抑制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对于SAH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