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国情怀”素养内涵深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历史学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家国情怀”素养内涵细致明确,可分为“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三部分。这三部分既是高考历史试卷考查“家国情怀”素养的依据,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参照标准。以“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内容为分类依据,通过统计法,对2015-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以下简称高考历史Ⅱ卷)中,考查“家国情怀”素养的试题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表明,虽然每年高考均涉及“家国情怀”素养,但内容分配并不均衡,“国家观”考查最多,“文化观”次之,“民族观”考查最少。此外,“文化观”偏重考查中国史,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乏展现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试题。但总体上,考查“家国情怀”素养的试题在分值上逐年上升。出现上述问题,一是由于“国家”关乎“民族”和“文化”的未来与发展,因此,高考重视对“国家观”的考查;二是古代,受条件的影响,王朝史比民族史更容易被记载并流传下来。近代,“国家”与“民族”虽相互依存,但国家安定,民族才能振兴,近代激烈的反侵略战争引导人们先关注国家存亡,后考虑民族利益;三是“文化”贯穿古今,任何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值得传承和发扬,故高考也十分关注“文化观”;四是受培养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历史教学任务的影响,高考对中国史的考查大于对世界史的考查,易造成该类型试题的缺失。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得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在教材中深入挖掘各部分教育素材;其次,针对不同部分提出不同的教学建议:虽然“国家观”在高考中比重较大,但需要教师正确引导,避免形成狭隘的“国家观”;“民族观”可结合地区优势,教导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观”方面,要重视对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