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服务业的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了经济社会“服务化”特征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国都市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对我国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以竞租理论、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及企业地理学等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基础理论为支撑,构建了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在工业化初中期,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呈现CBD集聚的单核心布局模式;工业化后期随着城市空间扩展及行业分工的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次中心形成集聚;后工业化时期,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城区化的进一步推进,使生产性服务业在郊区的集聚继续巩固,与此同时与中心城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工,呈现多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结构模式。
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
在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界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满足中间需求而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投入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本文研究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5类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章的框架及研究思路。其次,在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基础理论的支撑下提出了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模式。
在实证分析部分,对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企业点模式数据,借助GIS及空间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样方分析、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建国后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各行业的空间演化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市域范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布局正处于由城市中心区集聚为主,并出现向城市次一级中心集聚的发展趋势。
对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分析部分,采用空间回归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布局主要受集聚经济、交通可达性、劳动力及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各行业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异。结合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及演化过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