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铁性材料和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few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电多铁性材料中可以通过电场来控制磁性或者磁场来控制电极化,在信息存储领域有很大潜在应用价值。由于铁电性要求绝缘体性质,而铁磁性需要未满的d或f能级,一般为金属性;此外从对称性考虑,铁磁性破坏了时间反演对称性,而铁电性破坏了空间反演对称性,磁电多铁性材料必须同时破坏时间反演和空间反演,因此磁电多铁性材料在自然界并不常见。仅有的几种材料或者居里温度较低,或者磁和电之间耦合很弱,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室温下具有强磁电耦合的多铁性材料。霍尔效应作为一种广义的磁电效应,在19世纪被发现以来,又发现了反常霍尔效应和自旋霍尔效应,量子化的霍尔效应和量子化的白旋霍尔效应也相继被实验证实,但是理论上存在的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实验上一直未能证实,成为科学界研究难题。   本论文首先概述了多铁性材料及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历程、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然后对计算物理方法特别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第一性原理方法做了描述;最后详细介绍了利用该方法开展的几项研究工作:   BiCrO3因为和多铁性材料BiFeO3类似,人们也关心其是否为多铁性材料。但是BiCrO3的晶体结构和是否存在铁电性在实验上存在争议,不同的研究组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BiCrO3厚薄膜的基态稳定结构是中心对称的Pnma结构,其原胞内Bi离子的铁电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反铁电材料。此外,它的基态磁结构是G型反铁磁构型,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后,在Dzyaloshinsky-Moria作用下自旋发生倾斜不再共线,产生弱铁磁性,通过对称性分析我们发现弱铁磁性只能在晶体特殊方向出现。BiCrO3的亚稳态为非中心对称R3c结构,贝利相计算铁电极化可以达到75.39μC/cm2,实验中由于杂质,应力等可以使亚稳态晶体结构存在,导致实验上观察到铁电性。   为了寻找能实现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需要材料具有强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并且满足两个性质,首先必须具有磁性,其次要有能隙。基于此考虑,从石墨烯出发,注意到吸附原子可能在石墨烯体系引入Rashba自旋轨道耦合作用,我们研究了3d过渡金属和贵金属吸附石墨烯。吸附原子后,体系在垂直石墨烯平面方向不对称引入Rashba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和磁性一起两者共同作用可以在吸附体系打开能隙。如Fe在4×4石墨烯表面空位吸附刚好在费米能级处打开5.5meV能隙,对其能隙以下占据带贝利曲率积分求和得出陈数为2,有望在实验上验证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存在。贵金属原子吸附在碳顶位,打破了石墨烯AB子格子对称性,也具有能隙,其陈数为0。布里渊区中K与K陈数分别为±1,虽然总和相互抵消,但是不同能谷都具有非零陈数,对应量子化能谷霍尔效应。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太空的争夺日渐激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载人航天。随着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以后我国宇航员在太空的停留时间必定大幅增长。空间辐射作为空间复杂环境的
微晶硅(μc-Si:H)薄膜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材料之一。微晶硅薄膜材料是由非晶母质、微晶粒、晶粒界间和少量微空洞组成,这样就使得微晶硅薄膜材料既具有单
本文利用溶液浇注成膜的方法,利用一系列的成膜方式,制备了不同交换容量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测定了制得的质子交换膜的含水率、溶胀度、密度、质子电导率和甲醇透过系数等。研究发现随着IEC值的增加,质子交换膜的含水率、溶胀度、质子电导率和甲醇透过系数均随之增加;随着成膜温度的提高,质子交换膜的含水率、溶胀度、质子电导率和甲醇透过系数均随之降低,机械强度随着成膜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实验结果表明,IEC值为0
学位
近年来,生物无机光化学在光动力学疗法、光动力学诊断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已成为无机化学、生物医药学和光化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围绕光化学核酸酶这一领域,选用
木薯原产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在中国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都有较广泛种植。木薯不但是杂粮作物,也是优良的饲料作物。在木薯的干物质中
生物质是一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由生物质可以制备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乙酰丙酸酯可应用于食品、燃料添加剂、化工、医药等领域。以生物质来源的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制备乙酰丙酸
自从稳定的石墨烯被成功分离出来,像石墨烯这类二维层状材料因其具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杨氏模量及自旋输运等奇特的物理性质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近来,这类二维材料已经应用
学位
一、前言藤三七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四川省什邡县、云南省昆明市郊多有种植。近年成都市和川中、川南、川西一些城镇已普遍栽培。我院于1979年从昆明引种,先在室内栽培。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