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CT、MRI和18F-FDG PET/CT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4例(其中CT检查108例、MRI检查87例、18F-FDG PET/CT检查53例)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病理活检或穿刺结果作为“金标准”。(1)CT检查的108例中,HL 10例,NHL9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74例、24例);MR检查的87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T、MRI和18F-FDG PET/CT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4例(其中CT检查108例、MRI检查87例、18F-FDG PET/CT检查53例)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病理活检或穿刺结果作为“金标准”。(1)CT检查的108例中,HL 10例,NHL9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74例、24例);MR检查的87例中,HL 9例,NHL7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62例、16例),观察各种CT/MR特征在NHL、HL以及在两种不同细胞来源类型NHL中的出现率。(2)对PET/CT检查的53例患者通过不同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分型分组:其中HL组9例、NHL组44例(含B细胞来源35例、T/NK细胞来源9例);53例按照起病部位分为原发淋巴结组34例、原发淋巴结外组19例;NHL44例按侵袭性分为侵袭性NHL33例与惰性NHL11例,统计各病灶标准化摄取值的平均SUVmax值,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性检验;(3)将行PET/CT检查的53例淋巴瘤患者通过Ann Anbor分期法进行分期,I、II、III及IV期患者分别有12、17、13、11例,获取所有病灶的SUVmax值,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另搜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来院就诊患者中疑似“淋巴瘤”患者共102例(CT检查、MR检查和PET/CT检查分别46例、31例、25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为淋巴瘤者81例,比较CT、MR和PET/CT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结内淋巴瘤在CT及MR上最常见的征象为淋巴结肿大,结外淋巴瘤征象各器官差异较大,共同特征为肿块出现率高,密度/信号多均匀。囊变、钙化及坏死等征象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的及T/NK细胞来源的NHL在显示肿块、形态、囊变、钙化、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这些CT特征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上)两组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瘤在MR中囊变、环形强化等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和T/NK细胞来源的两组NHL,其MR形态、信号均匀、信号混杂、囊变影像特征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两者的均匀强化、不均匀强、环形强化征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ET/CT检查者中,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SUVmax值分别为15.48±7.25、8.26±2.64,两组差异性检验t=3.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与NHL组、B细胞来源NHL与T/NK细胞来源NHL、原发淋巴结组和原发淋巴结外组之间的SUVmax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9、0.652、0.760)。(3)PET/CT检查中,各分期的SUVmax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6.23±2.45、6.58±4.12、11.12±5.04、10.55±4.38,各级之间F=5.086,P<0.05;两两比较示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I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CT、MR及PET/CT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瘤的敏感度分别为86.1%、88.0%、90.0%,特异度分别为40%、66.7%、8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8%、91.7%、91.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4%、57.1%、66.7%,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641(P=0.0358)、AUC=0.744(P=0.0026)、AUC=0.807(P=0.0008)。结论: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征象主要为淋巴结肿大,有肿块者多密度/信号均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各分类和分型之间征象缺乏特异性;PET/CT的SUVmax值对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判断及淋巴瘤临床分期上有一定价值。PET/CT在淋巴瘤检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CT及MRI,在淋巴瘤的检查及临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大肠杆菌Ag43表达系统,包括缺失Ag43基因的大肠杆菌和Ag43表达载体。通过绿色荧光信号蛋白GFP,检测构建的该表达系统是否具有将外源基因表达于大肠杆菌表面的能力。最后利用这一表达系统构建细菌表面嵌合蛋白Ag43/IgE Fcε3的表达载体,并在诱导该载体表达蛋白后收集该蛋白。以期该蛋白能特异性的下调小鼠IgE水平,从而对小鼠的变应性鼻炎产生防治作用。方法:1、利用Red重组系统敲除
目的:研究在两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和在患者角膜散光陡峭值位置做透明角膜切口)位置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术后1周、1月、3月患者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与术前进行对比,分析在两种不同角膜切口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影响有无差异。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016年8月开始至2017年5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
目的:通过对海南地区可疑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血清专项变应原检测,并分析所得数据,总结本地AR患者的变应原谱特点,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并为海南省AR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具有典型变应性鼻炎症状,临床考虑可疑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共4725例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血清专项变应原检测。对确诊AR患者进行检测时间、年龄
目的:探讨化疗前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及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水平及变化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及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为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入组的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通过调查得出海口地区就诊于三甲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的LPRD患病率,以加深人们对LPRD的认识,提高人们对LPRD的警惕;通过对LPR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针对LPRD的发生提供行为学干预的指导,为临床制定合理的诊治措施。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向海南省海口市地区三甲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人群发放共份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
目的:肺癌是全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相关的首要原因。免疫系统可识别肿瘤细胞,肿瘤疫苗可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特别是激活抗肿瘤免疫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来消除肿瘤细胞。虽然在过去十年中肿瘤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临床实践效果仍不理想,有必要寻找更好的制备方法。细菌天生就有病原模式分子(PAMP),而免疫细胞则有PAMP的模式识别受体(PRR),因此免疫系统能对细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利用
目的:通过回顾性随访分析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和肿瘤转移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支持。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及海口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1号-2019年1月1号352例满足研究条件的患者相关资料,其中含基本信息、就诊情况、肿瘤的相关特征和指标、治疗选择、生存期等。通过回顾性随访分析,根据资料的分布特点和因素属性,分别采取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各因素进行检验,得出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因
目的:我们前期通过全基因组Cas9筛选与表达谱芯片分析发现c-Met与肝细胞癌(HCC)对索拉非尼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c-Met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转移的关系;探索c-Met表达与HCC索拉非尼靶向治疗耐药的关系,为HCC术后复发转移索拉非尼靶向治疗提供有效的分子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16年06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临床中心收治,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原
目的:了解当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预后因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类统计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小脑变性相关蛋白1反义转录物(CDR1as)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其通过调控miR-7对其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方法:1.采用qRT-PCR检测CDR1as在CRC组织及HCT 116、DLD-1、SW620和SW480的表达水平。2.采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Western Blot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CDR1as对CRC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侵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