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协同发展,本质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城市群作为要素空间集聚的载体,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在我国《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均强调了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意义,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战略。城市群由地域上相邻或相近的城市组成,通过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增强规模不等、职能互补的城市间紧密度,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对城市群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呼包鄂榆城市群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具有互补性,自“十三五”规划中首次被国务院批复后,正逐步成为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相比国内发达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包括“两省四市”,城市分布稀疏,处于“培育”阶段,存在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足、城市之间关联度较低、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发展机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升城市群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推进城市间经济联系,形成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呼包鄂榆城市群空间经济格局的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及提升措施构成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文章对传统经济引力模型进行修正,运用Spss分别对呼包鄂榆各城市的2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城市质量”,将最短时间成本作为城市间距离,得出2010-2017年该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随着城市质量的提高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增强趋势,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空间上,经济联系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市次之,跨省域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最弱,呈现北强南弱的格局;中心城市借助自身比较优势,对城市群内大部分资源、人才、市场份额吸聚能力较强,但辐射作用不明显,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而,文章从城市群内部中观层面和外部宏观层面,对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内部因素是城市群经济联系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城市综合竞争力与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城市产业外向功能存在差距;一定程度的产业互补性可以促进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并且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组合发展方向提供指引。外部因素中,交通便捷度决定了城市间要素流动的便利程度,是建立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基本条件;通信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建立提供保障;政策因素在城市群的培育阶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呼包鄂榆城市群从明确城市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加强顶层设计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