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传统课程理论的视域中,课程的内容—直都被视为是完全客观中立、价值无涉的。然而,课程作为传递人类社会文化的主要工具,其必然体现着社会主流阶级或群体的价值和利益,并通过其自身的功能再生产出这一阶级和群体的文化,从而维持既存的社会等级结构。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课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研究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尤其是了解课程在性别不平等再生产过程中的所充当的角色及其运作机制,将对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以及性别平等教育的真正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再生产倾向;结合知识社会学和女性主义课程研究的相关理论,剖析了课程中性别不平等再生产的实现机制;在明晰性别不平等再生产的实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提出超越性别不平等再生产,构建性别平等的课程文化体系的构想。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和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新意。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和文化再生产几种教育的再生产理论,以及再生产理论在课程研究中的适用性,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问题呈现。通过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其中存在的再生产倾向。第四部分,性别不平等再生产实现机制的探析。学校教育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分配、评价和转换等策略,成功地传递和复制了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观念,并使大量的女性在教育过程中被层层淘汰,从而维持和延续了既存的不平等社会等级结构。第五部分,超越性别不平等再生产的实践策略。在对课程性别不平等再生产功能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采取多元文化的课程价值取向,调整课程知识的供应制度,改进教科书的编制、审查和选用工作,增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实施性别平等的教学等实践策略,以超越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构建性别平等的课程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