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病位于中国死亡率、致残率、发病率的首位高居不下,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相比于白种人,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血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是颅内血管狭窄最易累及的血管,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主干分出许多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前2/3,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深穿支供应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及尾状核的血液。所以由于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而造成的相应供血部位的血流灌注不足,使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甚至大脑中动脉的急性闭塞可以造成大面积的脑梗死,危及生命。对于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的传统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和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固斑治疗。尽管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患者一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仍然占颅内血管的41.1%。近年来,随着顺应性及支撑力均较好的颅内专用支架的问世,脑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作为有效防止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尽管最新的SAMMPRIS研究并未证明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优于积极的内科药物治疗,但对于那些积极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仍然是现在及将来有效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手段。本试验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观察支架植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术前后造影狭窄率,并随访支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前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符合①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狭窄≥70%,或>50%已出现顽固性缺血症状;②发生病变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相关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者脑梗死;③患者存在至少1个以上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④经积极内科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无改善、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但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造成的血管狭窄,如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等;②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原因可能为心源性栓塞;③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梗死考虑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穿支动脉开口部所致;④6周内发生过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脑梗死;30天内发生过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伴发颅脑肿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⑤伴发严重心脏瓣膜疾病、心房纤颤、心脏附壁栓子、6周发生过心肌梗死、致命的肺部疾病或者预计生存寿命<1年;⑥狭窄段过度迂曲、成角,狭窄长度>1.5cm;⑦患者不能接受抗栓治疗。共3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8±11.0岁。完善术前准备,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记录,观察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成形术前后造影狭窄率,并随访支架治疗效果。结果:1支架治疗成功率及技术成功率入组3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包括Gateway-Wingspan自膨式支架16例,Apollo球囊扩张支架15例,术后造影残余狭窄率均小于50%,治疗成功率为100%(31/31);术后3天发生支架部位亚急性血栓1例,未有死亡患者,技术成功率96.8%(30/31)。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发生率3.2%(1/31)。2术前、术后狭窄率对比术前患者平均狭窄率为81.8±6.4%,术后患者残余狭窄率为4.4±6.2%,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统计学分析,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0.05,P<0.01)。3再狭窄入组31例患者,经过随访,复查脑血管CTA 8例,复查脑血管DSA 6例,再狭窄发生2例,再狭窄发生率14.2%(2/14),其中症状性再狭窄1例,发生率7.1%(1/14)。4疗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入组31例患者,经过随访,围手术期:术后1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第3天发生亚急性血栓1例;术后28天发生病变侧缺血性卒中1例;围手术期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5%(2/31),其中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2%(1/31)。随访3月疗效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为12.9%(4/31)。随访1年疗效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为14.3%(3/2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大脑中动脉术后狭窄率明显降低,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术后再狭窄及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均较低。长期随访患者疗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且无不良事件的发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支架治疗是安全、可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