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xy59573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16282.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上涨了24.22倍,年均增速高达9.9%。然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却不尽合理,增长模式以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为主要特点,最终消费率却持续低迷,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0-2012年间,我国资本形成率由35%上升到49%,最终消费率则由63%下降到49%,明显低于80%的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同时,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率也在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47%降至2012年的35%,“高增长、高投资、低消费”的增长模式成了转型经济的一大特色。居民消费需求是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普通居民消费能力并没有实现与经济增速相匹配的提升,尽管我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十二五”更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居民消费,但是居民消费依旧疲软,就农村而言,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也由1995年的0.841降至2012年的0.748。而据估计,当中国农村每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需求拉动作用将会达到2356亿元,由此看来,我国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在农村。尽管潜力巨大,目前农村消费却面临着“启而不动”的难题,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截至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只有3003.36元,甚至低于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导致农村居民低消费、高储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农民消费行为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行为特征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从不确定性和持久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社会保障这三个层面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接下来简要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最后论述了文章的可能创新之处。第2章,消费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本章首先根据消费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简要介绍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消费理论,包括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以及λ假说等,然后较为详细的介绍国内近年来有关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消费行为特征及消费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指出这些文献的借鉴意义及观点分歧之所在。第3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演变和现状分析。本章首先采用统计的方法总结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演变进程及其特征,然后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对农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5年为一个时间间隔,考察了进入小康生活(2000年)之后农民各类消费需求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边际预算份额的变动及其特征,接着通过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结构)进行对比,指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进行思考,认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习惯特征,同时深受不确定性和持久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为后续从不同层面展开的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了铺垫。第4章,不确定性和持久收入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行为。本章首先概述了5个包含习惯特征的西方消费模型,接着就习惯进入消费函数的形式、习惯与消费者类型以及习惯特征下消费者的一般性最优解问题进行简要说明,最后在Alessie and Lusardi (1997)研究的基础上,将消费模型拓展到包含内部习惯和财富时的情形,即构造一个同时包含内部习惯、外部习惯、持久收入、财富和不确定性的农民综合消费模型,利用2000-2012年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第5章,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影响分析。本章首先简要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接着通过建立关于城乡(持久)收入差距、城乡收入相对波动性、内部习惯和外部习惯的农民消费决策的综合模型,利用2000-2012年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波动性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城乡收入相对稳定性—差距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农民消费影响的不对称性,最后得出相应结论。第6章,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进程,并通过对比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指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接着继续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产生的两种效应——引致效应和替代效应,最后在包含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农民消费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1990-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收入等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在我国社会保障对农民消费的引致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对农民消费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第7章,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本文所得的主要结论为:(1)持久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农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要想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前提是实现持久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财富也对农民消费的增长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2)我国农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习惯形成特征,且对城镇居民消费存在着“追赶”效应(或者说城镇居民消费方式对农民有着“示范”效应)。在考察的年份区间农民消费的内部惯性系数约为0.3545,外部惯性系数约为0.3644,由于消费习惯特征的存在,既定当期消费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低于不存在习惯时的情形。(3)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习惯形成力量的存在,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减弱了。(4)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城乡之间的持久收入差距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消费将降低0.1465个百分点。(5)城乡收入相对稳定性—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相对于城镇居民,当农村居民收入越稳定时,既定收入相对稳定性的变动对农民消费增长影响越大,既定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民消费的负面影响越小。(6)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引致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长期滞后是农民消费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健全、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对提高农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对各章节得出的基本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以实现收入来源和方式多样化、政策适度向农村倾斜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降低农民不确定性预期等。
其他文献
<正>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是: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可以说,当前的挑战不仅来自于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更在于新形势下已经不可能再以原有的发展方式来应对
"回述"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国外社会学家提出的一种会话常规,旨在揭示交际者为明晰谈话内容、避免交际障碍所采取的一般性策略。随着国内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
本文以"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NPAH)为理论框架,对比探讨了英汉属格语在进行关系化、话题化和焦点化这三类句法操作时所表现出的句法可及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汉语主语属
<正> 19世纪中叶前后突尼斯、摩洛哥的近代化改革运动,是近代亚非国家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又一浪头两国改革以军事近代化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初步具有近代化特
根椐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研究,对桩基础施工技术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适当调整,体现了“少而精、抓关键、重实践、学到手”的目的
公路隧道施工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空气环境和声环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公路隧道施工中对各种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措施。
<正>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宁夏自治区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2011年以来实施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发展工程,围绕工业强区加大扶持力度,
现代五项中击剑是其中唯一一项需要面对面进行交锋的格斗性项目。对手的战术、技术、心理状态始终处于一个可变状态,要赢得比赛胜利,击剑必须保持较高的胜率,可见其地位的重
在食用菌产业化大生产这个链条中,食用菌的保鲜加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保鲜加工技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用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