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小说具有文学性、纪实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特点。2010年《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专栏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才开始正式进入文学批评家的视野。这一专栏自创立至今刊发了很多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题材包括“历史”非虚构和“纪实”非虚构两大类。伴随着梁鸿的“梁庄系列”,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作品的发表,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非虚构小说的研究从外在现象转向了内部的文本,在性别理论、叙事伦理、文学史理论的观照下开始走向深化。本论文试图在叙事伦理视域下,采用叙事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非虚构小说人物形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与情节结构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从叙事伦理角度获得对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全面了解。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绪论、余论、结语和四个主要章节。绪论部分通过介绍西方非虚构小说指出最早将非虚构小说译介到中国的学者以及早期对非虚构小说研究、应用的概况并介绍了《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相关的概况。同时介绍了非虚构小说的研究历史及其现状,指出对于非虚构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现象、具体作家、叙事学、跨学科等角度。
第一章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意图,主要从类型化人物形象中的伦理冲突和人物观念差别中的伦理冲突两点进行论述。在类型化人物形象中选取了寒门学子、留守妻子、外出务工人员三类来论述他们的伦理冲突。在人物观念对比中主要展示了归乡与弃乡、坚守与抛弃两种对比观念。
第二章以叙述视角理论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诉求。从限知视角与真实伦理的构建、变幻式叙述视角与客观伦理的构建、性别视角与平等伦理的构建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叙述视角下蕴含的伦理诉求。
第三章以叙事时间理论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指向。从故事时间的加速、故事时间的减缓、故事时间的倒错三个方面来探讨非虚构小说故事时间背后蕴含的伦理指向问题。
第四章从情节结构角度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内涵。主要从线性情节结构和冲突性情节结构两个方面对非虚构小说进行研究。其中线性情节结构下又分为单线式情节结构和多线平行式情节结构两种,在冲突性情节结构下又细分为人与他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三大类。
余论部分从作家姿态方面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叙事伦理问题。主要从底层同情式、价值中立式、精英观照式三种创作方式来观照非虚构小说。
结语部分从“非虚构”发展的特点和近况谈起并结合叙事伦理的相关特点,指明作为一种通识的研究方法,叙事伦理在文本批评当中的普适性。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绪论、余论、结语和四个主要章节。绪论部分通过介绍西方非虚构小说指出最早将非虚构小说译介到中国的学者以及早期对非虚构小说研究、应用的概况并介绍了《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相关的概况。同时介绍了非虚构小说的研究历史及其现状,指出对于非虚构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现象、具体作家、叙事学、跨学科等角度。
第一章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意图,主要从类型化人物形象中的伦理冲突和人物观念差别中的伦理冲突两点进行论述。在类型化人物形象中选取了寒门学子、留守妻子、外出务工人员三类来论述他们的伦理冲突。在人物观念对比中主要展示了归乡与弃乡、坚守与抛弃两种对比观念。
第二章以叙述视角理论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诉求。从限知视角与真实伦理的构建、变幻式叙述视角与客观伦理的构建、性别视角与平等伦理的构建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叙述视角下蕴含的伦理诉求。
第三章以叙事时间理论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指向。从故事时间的加速、故事时间的减缓、故事时间的倒错三个方面来探讨非虚构小说故事时间背后蕴含的伦理指向问题。
第四章从情节结构角度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伦理内涵。主要从线性情节结构和冲突性情节结构两个方面对非虚构小说进行研究。其中线性情节结构下又分为单线式情节结构和多线平行式情节结构两种,在冲突性情节结构下又细分为人与他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三大类。
余论部分从作家姿态方面来研究非虚构小说的叙事伦理问题。主要从底层同情式、价值中立式、精英观照式三种创作方式来观照非虚构小说。
结语部分从“非虚构”发展的特点和近况谈起并结合叙事伦理的相关特点,指明作为一种通识的研究方法,叙事伦理在文本批评当中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