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法国浪漫派的旗手与标志,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小说创作方面,其五部重要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九三年》(1874)等,不仅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同时塑造出多种多样、丰满立体的人物典型,在表现社会黑暗和人性诡诈的同时,浸润着柔软祥和的人道主义与浑厚激昂的思想力度,以其宏大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灿烂而不朽的旗帜与典范。在其小说创作中,雨果将戏剧艺术手法灵活而准确地加以运用,使其小说具有独特的结构、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恢弘的气势,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化特征。论文分为绪论、三章和结语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雨果的文学地位和重要文学创作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国内外雨果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梳理,以此为切入点阐释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创新点。第一章,对西方戏剧发展史进行简要概括,探讨戏剧艺术特征及小说戏剧化的艺术效果,同时从戏剧本身的发展历程入手,逐层深入地导入雨果的戏剧创作,并对其戏剧创作进行梳理和概括。作为戏剧大师,雨果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剧作《艾那尼》更是成为法国戏剧史上的重要转折,其戏剧作品创作体现出他对于戏剧创作手法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第二章,主要归纳和阐释雨果小说创作中的戏剧化特征,包括小说结构布局的戏剧化、小说故事情节的戏剧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戏剧化、小说语言尤其人物话语的戏剧化等四个方面的特征。此外,本章节将从整体和局部等角度,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代表性小说著作为例,对雨果小说的戏剧化特征进行抽丝剥茧式地探讨和分析,力图对雨果小说创作的戏剧化特征予以深入探讨和全面展示。第三章,阐述雨果小说之戏剧化特征及其研究的意义。雨果小说创作的戏剧化特征,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是其自成体系的艺术世界,是其小说创作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这与雨果的文艺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此部分从雨果小说戏剧化特征的本体论意义入手,揭示之于小说家创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说明雨果小说戏剧化特征与其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小说戏剧化特征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等方面,探讨雨果小说创作戏剧化特征的由来,并阐述其对后世作家文学创作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结语部分,再次强调雨果小说艺术的戏剧化特征、艺术效果以及研究意义,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