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台湾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因为这三朝治台共计113年(1683——1796),超过清代台湾史一半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实施的治台措施成为清代前期治台政策的缩影,并为以后嘉庆各朝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清朝治理台湾的基本方向。对于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史学界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此后清政府的治台政策却多遭诟病,有“消极治台”之说,但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本文在探讨康雍乾时期清政府的治台政策时,除了将其置于台湾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更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将台湾置于清帝国架构中,来观察康雍乾三朝治台的基本想法以及政策的形成过程;并探究影响清政府制定、调整治台政策的因素,以求对康雍乾三朝的治台政策作出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取台湾后,朝廷发生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作为决策者的康熙帝,从全国的形势出发,综合考虑台湾地位、朝廷财政以及边疆治理等因素,最终决定将台湾纳入版图。基于防乱与抚边的构想,清廷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吏治建设及建立班兵制度,强化政治统治;在治民政策上,一方面实施严格的渡台规定,另一方面实施一系列较为宽松的经济措施,促进台湾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把台湾地区的文化建设事业放在重要的地位,除了大力推行和内地一致的儒化教育外,还采取一些鼓励政策来振兴台地的文教,使台湾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对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各项策略形成过程而言,康雍乾三朝大致可分为草创、推衍以及巩固阶段。在此过程中,清政府的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统治者自身对台湾认识的加深,在治台人物以及台湾民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逐步作出调整,以达到维护和巩固统治的目的。总而言之,康雍乾时期的治台政策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务实的一面,可谓是利弊互见,得失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