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七氟烷是一种新型卤族氟类吸入麻醉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研究报道,七氟烷预处理能保护大鼠、兔、犬的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未见相关临床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测定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肺功能的变化,从临床角度研究七氟烷预处理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并测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心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例。C组为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S1、S2、S3组为七氟烷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诱导后分别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烷,体外循环及复跳后采用静脉麻醉维持。病人术前30min肌注长托宁0.02mg/kg和吗啡0.2mg/kg,进入手术室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桡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静脉麻醉诱导应用咪唑安定0.08~0.2mg/kg、乙咪酯0.3mg/kg、芬太尼4~6μg/kg、罗库溴铵0.6~0.9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潮气量8~14ml/kg,呼吸频率10~14B/min。维持通气量100ml/kg·min。颈内静脉穿刺测中心静脉压。C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泵入咪唑安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至体外循环开始,体外循环及停机后间断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持麻醉。S1、S2、S3组麻醉诱导后开始吸入七氟烷1%、2%、3%30min,洗出至体外循环开始,吸入七氟烷期间静脉泵入芬太尼,两组病人麻醉期间间断静注哌库溴铵维持肌松,并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体外循环应用Jostra HL20型心肺机(Germany),polystain膜式氧合器和微栓过滤器非搏动性灌注。预冲液为平衡液、血浆代用品和血浆,采用中度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20%~30%)和低温(28℃~32℃),维持平均动脉压:50~80mmHg。术后送ICU,维持机械通气,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维持心率及血压稳定。分别与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停机(T2)、停机后1h(T3)、2h(T4)、4h(T5)、8h(T6)、12h(T7)、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潮气量、气道压数值,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动态顺应性和静态顺应性,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并在T0、T2、T5、T8四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测量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金属蛋白酶-9(MMP-9),观察全身炎症反应;记录病人机械通气、拔管、ICU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前各组肺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无差异。与术前比较,四组在停机后肺氧合功能及顺应性下降,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均升高。与C组比较,S1组在T3~4时肺氧合功能好转,炎性因子在T5时MMP-9水平下降(P<0.05);S2组在T2~5时肺氧合功能好转,在T3时肺顺应性升高,炎性因子在T2、T5、T8时IL-6浓度、在T2、T5时TNF-α、MMP-9浓度下降(P<0.05)。S3组在T2~7时肺氧合功能好转、在T2~4时肺顺应性升高(P<0.05),炎性因子在T2、T5、T8时TNF-α、IL-6浓度、在T2、T5时MMP-9水平降低。S2与S3组缩短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P<0.05)。结论:七氟烷预处理改善肺换气功能,提高肺顺应性,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