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gagal基因转入大豆和大豆体细胞胚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gz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用南方地区的大豆作为受体材料,进行子叶节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探讨了本地区大豆子叶节器官发生以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出3个南方大豆材料,以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初步建立适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获得3株gaga1基因PCR检测阳性的转基因大豆植株。对大豆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筛选到几个较易诱导体细胞胚的基因型。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子叶节器官发生途径的再生频率在不同大豆基因型之间差异较大。筛选出10个再生性较好的基
其他文献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普通小麦品种内的基因资源基础有限,限制了普通小麦产量的提高和抗病性的改良。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中存在大量优异基因,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等手段将这些优异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对我国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普通小麦品种京冬8号与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衍生系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采用SSR技术对这些材料的染色体构成进行分析,
为了解和探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8S)不育性的遗传规律,本实验调查了光温敏核不育系(D18S)与本地常规品种杂交组合的F_2群体的育性,并分析对光温敏核不育系D18S和常规品种月亭糯1号杂交组合F_2的单株的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8S)的不育性主要由两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8S和可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