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爱洛伊丝》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小说名作。自十九世纪末卢梭的思想和创作传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对于卢梭的研究热情未曾消退。然而,他们的研究重点和兴趣主要集中在卢梭的政治哲学以及自传作品领域,对于其社会道德思想以及小说作品则关注甚少。本文以卢梭的小说文本《新爱洛伊丝》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小说文本与理论著作之间的文本间性,通过哲学、伦理、修辞等多种批评方法,揭示卢梭在小说中表达的关于德性伦理的基本思想。除绪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之外,本文共分四章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新爱洛伊丝》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构。
第一章论述了《新爱洛伊丝》创作的文学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德性的基本概念。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哲学领域,德性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新爱洛伊丝》的创作既是对法国传统小说(《克莱芙王妃》等)以及理查逊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的创新式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十八世纪法国社会风尚和时代风貌的真实反映;它一方面体现了卢梭对于爱情的梦想与渴望,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卢梭实施社会道德教育以及建立社会和平秩序的希冀。德性的基本概念部分阐述了古罗马、(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以及基督教传统对于卢梭德性思想的影响,简要概括了卢梭其它理论作品中的德性概念,以及《新爱洛伊丝》中德性的抽象概念和具体内涵。
第二章从卢梭人类学视角下的感性概念出发,通过对感性与德性、爱情与德性以及友爱与德性三对关系的详细分析,论述了情感与德性、尤其是激情与德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德性的斗争状态以及卢梭关于感性的德性之论断。感性的二重性决定了激情的二重性,为了使爱情具备合德性,必须要对爱的激情进行纯化,消除身体的欲望,将激情之爱升华为柏拉图式的灵魂之爱。纯洁的爱情与高贵的友情不仅是卢梭构建《新爱洛伊丝》的基础,同时也代表着卢梭“自然本性、爱情与德性相一致”的幸福理想。
第三章主要对《新爱洛伊丝》中的微型德性社会——克拉朗以及爱丽舍花园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克拉朗纯朴、仁善、透明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德性。透明是克拉朗社会的主要特征,它既代表着一种真诚的德性,同时也是其它德性的保障。克拉朗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重建的黄金时代,体现了社会和自然的妥协。但是,在一个以父权制度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社会中,透明具有一定的不完全性和表面性。本文在肯定克拉朗存在的高度透明的前提下,指出了透明的辩证性和相对性。爱丽舍花园的私人世界是对公共社会克拉朗的替补和补充,象征着对于天堂的回归以及女主人公德性的重建,承载着延伸至彼岸的幸福和希望。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爱丽舍以及花园中树木、水以及鸟栏中的鸟类的象征意义,揭示出一个充满寓意的德性的隐喻世界。
第四章结合对《爱弥儿》以及卢梭的相关信件的分析,论述了《新爱洛伊丝》中关于德性的基础的基本观点。良心、“爱秩序”、宗教信仰是小说中表达的三种主要的德性基础,卢梭指出了良心的脆弱以及“爱秩序”的二重性,从而否决了良心和“爱秩序”作为独立的德性基础的有效性。上帝永恒的公正和不灭的灵魂构成了宗教信仰对于德性的回报,因此使得人类永恒的渴求——圆满的幸福得以可能,这是宗教信仰作为德性有效的、最后的保证性基础的关键所在。宗教信仰成为德性的必要,卢梭最终的结论间接宣告了有德的无神论者存在的偶然性和非真实性,暗示了基督教与哲学家最终的和解存在于无神论者的皈依之中;从而预示了小说创作所预设的和解目标的不可能达成。
结论部分对本文各章的论述要点进行了总结,简要地点明了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所表达的德性思想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地位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