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OLIF与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与并发症。探讨OLIF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采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患者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影像学上主要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的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直径、椎管面积、融合器下沉及融合率等方面的数据。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五种不同固定方式下OLIF L3-L5的有限元模型:①后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②侧方单钉棒固定,③侧方双钉棒固定,④侧方单钉棒+同侧关节突螺钉固定,⑤侧方单钉棒+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观察脊柱不同活动状态下椎体、上下终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布及固定节段的位移,比较5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D、BMI、融合节段、术前VAS和ODI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上,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在cage下沉上,OLIF组出现了较多的下沉病例,但与TLIF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围术期并发症方面,OLIF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后经积极换药等处理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下肢肤温改变,考虑为术中交感链损伤,2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屈髋或屈膝肌力下降。TLIF组1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在术后和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上,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前、术后的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直径、椎管面积上,OLIF组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椎体应力分布上,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应力最小,但在上下终板应力分布上,侧方单钉棒+同/对侧关节突螺钉与后方双侧椎弓根螺钉类似,因此,从终板应力分布来说,侧方单钉棒+同/对侧关节突螺钉并不会增加融合器下沉的风险。在内固定应力分布上,应力主要分布在螺钉尾部、连接棒中间和上下关节突交汇处,其中以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力分布最小。在固定节段位移大小上,侧方单钉棒在各个方向活动下椎体位移均较大;侧方双钉棒固定在侧曲和旋转上位移较小,但在屈伸位移仍然较大;侧方单钉棒+同/对侧关节突螺钉和后方双侧椎弓根螺钉在各个方向上椎体位移均较小。结论:总的来说,OLIF适合于骨质量较好、轻度腰椎管狭窄和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在严格选择合适适应症和术中仔细操作的前提下,OLIF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技术优势并取得和TLIF类似的疗效,但是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如融合器下沉、术后下肢肌力下降、交感链损伤等。侧方单钉棒+同/对侧关节突螺钉在OLIF中可以达到和后方双侧椎弓根螺钉相似的固定效果,且临床操作较为简便,手术损伤相对较小,在OLIF术中可能成为后方双侧椎弓根螺钉的替代固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