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鹿超科化石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n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采自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化石地点的鹿超科化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研究。将这批材料归入两科(Cervidae和Moschidae),共四个属(LagomeryxRoger,1904、StephanocemasColbert,1936、EuproxStehlin,1928和MicromeryxLartet,1851),以及一鹿科未定属种(Cervidaegen.etsp.indet.)。大庙中新世地层时代跨度长(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产出的鹿类化石是目前我国在同一地区鹿类化石记录最为完整的。   从共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来看,大庙早中新世地点的时代为早中新世谢家期。产出Stephanocemassp.1、Lagomeryxsp.、Micromeryxsp.1和Cervidaegen.etsp.indet.。Stephanocemassp.1的掌状角比较小,分枝数少,脱落疤痕突出于角掌;Lagomeryx体型很小,分枝简单;Micromeryx上臼齿齿带发育,前附尖、前尖肋和中附尖呈锥形,这些特征都相对比较原始。大庙早中新世的这批材料,正好填补了我国早中新世谢家期鹿类化石的空白。   到中中新世,Stephanocemas繁盛,Stephanocemassp.1继续存在,并出现了Stephanocemassp.2和Stephanocemassp.3,而且还出现了.Euproxaltussp.nov.,新种分叉起始位置很高,齿冠低,其明显的角节标志着季节性脱落的角开始出现。Micromeryxsp.2较早中新世的Micromeryxsp.1大一些,上臼齿内齿带的发育不如Micromeryxsp.1,但Micromeryxsp.2出现发育的后小尖褶和马刺。   晚中新世早期的动物组合延续了中中新世的Micromeryxsp.2和Euproxaltussp.nov.,并出现了掌状角大型化的Stephanocemassp.4,可能是Stephanocemas的最晚期的代表。大庙地区的Stephanocemas经历了体型从小到大,掌状化从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的发展过程。   参考其他鹿类化石地点的环境研究结果和鹿类动物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并结合对大庙地层岩性的简单分析,本文尝试探讨了中新世大庙的气候环境特征,可能是适合鹿类动物的生存的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地镶嵌、河流蜿蜒的生态环境。从大庙晚中新世早期鹿类化石的发现推测,在那个时候气候变化还没有发生。后来当气候由温暖湿润变成干燥、强烈的季风气候,鹿类动物全部灭绝,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干旱、恶劣的草原环境。
其他文献
已荣登创业板“第一神奇股”的碧水源(300070.SZ)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正在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碧水源是今年4月21日登陆创业板的5家公司之一,发行价格为每股69元, Proud of t
本研究以典型旅游城市杭州市为例,研究城市环境中Cd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选择城市环境中的城市绿地土、街道尘埃和水-底泥样品为研究对象,为城市环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分
学位
迄今为止,埃及白垩纪的孢粉研究大多是基于西沙漠地区地下所采集的样品。极少是以地表采集的样品为研究对象的。有关晚白垩世晚期,或坎潘/马斯特里赫特期的孢粉研究和早白垩世
构造三角带通常发育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缘,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对于构造三角带的研究取得得许多进展。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构造三角带的研究历史,对构造三角带的形态
黔西北铅锌成矿区是川—滇—黔铅锌矿集区和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锗的重要产地之一。区内产有众多的铅锌矿床,这些铅锌矿床主要产于水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如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选好人,用对人,这
本次工作以沁水盆地东南部陵川附城一带的太原组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该地层的岩性特征、遗迹化石、实体化石、沉积特征和碳酸盐岩微相特征。在该研究区下二叠统太原
PI新加坡年会报告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本月的Prof inews。请允许我给您简短的回顾一下在东南亚发生的事情。过去一个月的活动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很荣幸的在新
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的精神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
“是什么引发了冰期”被《Science》(2016)列为当前全球最具挑战性的125个科学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理解新生代以来冰期产生的原因,揭示其变化的机制,国际古气候学研究正向“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