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采自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化石地点的鹿超科化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研究。将这批材料归入两科(Cervidae和Moschidae),共四个属(LagomeryxRoger,1904、StephanocemasColbert,1936、EuproxStehlin,1928和MicromeryxLartet,1851),以及一鹿科未定属种(Cervidaegen.etsp.indet.)。大庙中新世地层时代跨度长(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产出的鹿类化石是目前我国在同一地区鹿类化石记录最为完整的。
从共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来看,大庙早中新世地点的时代为早中新世谢家期。产出Stephanocemassp.1、Lagomeryxsp.、Micromeryxsp.1和Cervidaegen.etsp.indet.。Stephanocemassp.1的掌状角比较小,分枝数少,脱落疤痕突出于角掌;Lagomeryx体型很小,分枝简单;Micromeryx上臼齿齿带发育,前附尖、前尖肋和中附尖呈锥形,这些特征都相对比较原始。大庙早中新世的这批材料,正好填补了我国早中新世谢家期鹿类化石的空白。
到中中新世,Stephanocemas繁盛,Stephanocemassp.1继续存在,并出现了Stephanocemassp.2和Stephanocemassp.3,而且还出现了.Euproxaltussp.nov.,新种分叉起始位置很高,齿冠低,其明显的角节标志着季节性脱落的角开始出现。Micromeryxsp.2较早中新世的Micromeryxsp.1大一些,上臼齿内齿带的发育不如Micromeryxsp.1,但Micromeryxsp.2出现发育的后小尖褶和马刺。
晚中新世早期的动物组合延续了中中新世的Micromeryxsp.2和Euproxaltussp.nov.,并出现了掌状角大型化的Stephanocemassp.4,可能是Stephanocemas的最晚期的代表。大庙地区的Stephanocemas经历了体型从小到大,掌状化从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的发展过程。
参考其他鹿类化石地点的环境研究结果和鹿类动物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并结合对大庙地层岩性的简单分析,本文尝试探讨了中新世大庙的气候环境特征,可能是适合鹿类动物的生存的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地镶嵌、河流蜿蜒的生态环境。从大庙晚中新世早期鹿类化石的发现推测,在那个时候气候变化还没有发生。后来当气候由温暖湿润变成干燥、强烈的季风气候,鹿类动物全部灭绝,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干旱、恶劣的草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