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Lepidoptera:Carposinidae)是我国北方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危害最重、影响范围最广的果实食心虫类害虫之一。目前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方法,还是以化学农药为主。化学农药虽然见效快、成本低,但害虫在长时期的化学农药防治中,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且化学农药污染环境、有农药残留,对果实品质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积极发展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全球当前果树栽培需求的总趋势。利用病原真菌防治桃小食心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山西临汾景毛乡果园染菌的桃小食心虫幼虫虫尸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新菌株,对桃小食心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内容包括:(1)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性状、光学显微形态和扫描电镜观察,分子鉴定;(2)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研究;(3)病原真菌对桃小食心虫发育不同阶段的致死效果研究;(4)野外病原真菌的宿存能力和果园杀虫实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野外果园自然染菌的桃小食心虫冬茧中分离出一株新菌株,命名为TSL06。通过对该菌株的培养性状、光学显微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特征观察,以及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TSL06菌株为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orokin (?)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sch.) Sorokin。菌落呈圆形,不透明,绒毛状,菌落背面呈棕黄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菌丝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上有隔。回接实验证明该菌株是桃小食心虫的病原真菌。该菌株从形态和分子方面进行鉴定,比起单一从形态或分子方面鉴定要更科学,更准确。(2)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温度下和紫外照射前后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实验结果为,该菌株在25℃最适宜生长,生长速率为0.405cm/d-0.475cm/d,产孢量为4.120×108孢子/cm2-4.440×108孢子/cm2,孢子萌发率为50.67%±0.57%。用该菌株的5种浓度孢子悬液对桃小食心虫幼虫进行毒力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2×109孢子/mL的孢子悬液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校正致死率最高,达到86.08%,且不同浓度下的孢子悬液侵染桃小食心虫,毒力相差比较大,是最低浓度毒力的2.3倍。(3)用1.2×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去侵染桃小食心虫虫卵,然后观察卵的孵化情况,结果显示,该菌悬液感染虫卵的矫正致死率只有3.33±3.20%,对虫卵感染效果不显著,说明卵壳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用6.0×107孢子/mL的该菌株孢子悬浮液去侵染结夏茧的桃小食心虫幼虫,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结茧、羽化率影响比较大,由于实验组桃小幼虫受到菌株孢子悬液的侵染,结茧率只有85.18±2.53%,而对照组可达98.04%,不能结茧的校正死亡率为,12.86%。结夏茧的滞育期到第11天开始出现羽化,由于实验组在结夏茧前已有部分幼虫真正被孢子悬液感染,所以,羽化率只有46.51±1.73%,而对照组则高达83.52%,不能羽化的校正死亡率高达44.31%。说明该菌株孢子悬液对结夏茧的桃小幼虫侵染效果明显。用6.0×107孢子/mL的孢子悬液侵染准备结冬茧的桃小食心虫,校正死亡率可以达到50.65±5.95%。通过我们在室内建立饲养桃小食心虫种群,对桃小三个虫态期分别用菌悬液感染,结果显示,对结夏茧和结冬茧的老熟幼虫用菌感染死亡率高,是两个关键防治期,为野外防治桃小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是在实验室建立桃小食心虫种群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发育期侵染靶标害虫,从而了解防治靶标害虫的最佳时期。(4)用平板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了该菌株在土壤中的宿存能力。用该菌株制成菌粉,撒施在果园的表层土中,在刚入土的前两个月该菌落数量下降较快,第一个月菌落密度为1.3×106孢子/g,第二个月的菌落密度是4.4×105孢子/g,说明该菌株在刚入土的两个月有一个适应野外环境的过程,到第3个月和第4个月菌落数量能够相对维持在一个水平,菌落密度为2.5×105孢子/g。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宿存能力。原位杂交技术在真菌的检测中还未见到报道,本实验的原位杂交荧光染色法从半定量方面证明了菌株在野外的宿存情况。野外用菌粉防治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因桃小老熟幼虫需在10cm的表层土壤中结冬茧,滞育期长达7-8个月,生存条件比较艰苦,尤其冬天干旱且湿度低,对照组自然平均死亡率很高,达到了89.67±2.08%,染菌实验组的平均死亡率更高,达到95.11±1.27%,校正死亡率为52.69±12.28%,虫口密度降低了一半。因此说明绿僵菌在土壤中不仅具有很强的宿存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对靶标害虫的致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