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中后期台湾留美作家群创作中的美国形象——以於梨华、白先勇、聂华苓的创作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2622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台湾赴美的华人作家是美国华文文学的重要创作群体,他们以其自身的多重迁徙经历(大陆--台湾--美国)为创作背景,创作了一大批极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在解读美国社会以及建构美国形象方面成就独特。本文选取其中较具代表意义的於梨华、白先勇、聂华苓三位作家作为讨论对象,以三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为文本,分析他们笔下带有解构性色彩的美国形象。   本文是分三部分来展开论述的,具体而言:   第一部分,笔者着重论述空间建构下的美国形象,通过对三位作家笔下的摩天楼、酒吧、地下室、道路和石头城等空间景观进行分析,指出:作为美国都市典型意象的摩天楼,在物质繁华的背后,显示出人精神的虚无;酒吧这个公共空间,则浓缩着都市的欲望,弥散着死亡的气息;地下室,作为人物活动的私人空间,以对抗的姿态,从边缘揭示出美国都市中的阴暗面;“道路”,凸显的是华人移民在“在道路上”的生存境遇和在美国的无归属感;“石头城”则隐喻着美国是现代的“鬼城”,暗示着美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精神的衰落,风光不再。于是,他们笔下的美国,褪去了“黄金国”的乌托邦色彩,成了一个虚无、欲望和堕落的都市“荒原”。   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深入到精神维度的层面,探析美国形象的建构。从情感、道德、精神文化等三个维度上来展开具体的论述:在情感上,他们笔下的人物遭遇到了亲情的冷漠、爱情的无望、理想的破灭,情感的寻找最终走向的是失落,美国成了一个“落寞之城”;在道德层面上,通过华人来美国后家庭、婚姻观念的金钱化、物质化,以及性观念的转变,突出美国社会充斥的是一种堕落与腐朽的气息,“堕落之邦”的美国形象便被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在精神文化方面,由“落地生根”而不得的漂泊者形象和在美定居却“在而不属”的无归属感,展现出在美华人精神上“无根”的生存状态,于是,美国成了华人的“‘无根’之国”。基于此,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使一个个华丽的“美国梦”破碎,美国成为了一个失落的“理想国”。   第三部分,则是从主体文化身份这一角度出发,探寻三位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认为离散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边缘人的特殊地位以及牵扯不断的“中国根”是其中的重要根源。  
其他文献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他的理论既是对弗洛伊德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在后者的基础上对人类潜意识及其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等问题
用电沉积法制备了Al2O3/Ni-Mn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进行了超塑拉伸试验和超塑胀形试验,并对该复合材料的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超塑温度500℃、应变速
平城文学是在鲜卑文化与中原各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整个平城时代都是这一事物形成的历史环境,因此它不是己成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
前不久,2015年德国iF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 2015)获奖名单揭晓,此次总共有4783个作品参与了2015 iF设计奖的角逐,最终仅有75件作品获得金奖,其中不乏像苹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