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必要途径。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6个配套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2016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明确了电力用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鉴于部分电力用户并没有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而是与售电公司签订购售电合同,本文提出大用户的概念,用以指代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市场化机制有利于还原电力商品属性、降低用户用电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也导致电价波动风险加剧,在购电侧引入的偏差考核机制更是要求大用户能够准确预测自身的用电需求。因此,本轮电改对电力用户在市场交易中的定量、定价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大用户基于中长期交易规则的购电决策对于指导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算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电力市场风险理论和购电决策方法,解释了电力风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总结出大用户决策方法和大用户购电报价策略。从实际的层面剖析了大用户参加电力市场化交易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以钢铁行业为例,从宏观层面、行业层面以及竞争关系层面出发,分析供给侧改革、环保限产、一带一路建设等大环境对行业带来的诸多影响;从钢铁行业的用电特征、成本构成、电价承受能力、参与中长期交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降低用电成本是钢铁行业的迫切需求,参与电力市场给钢铁行业降成本、提利润创造了条件,根据中长期交易规则制定科学可行的购电决策是大用户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用户的购电决策思路,构建了最优年度交易购电模型和最优月度交易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在年度交易模型中,上调服务价格对最优购电量有促进作用,下调服务价格和合同价格对最优购电量有抑制作用;在月度交易中,上调服务价格和年度合同价格对最优购电量起促进作用,下调服务价格和月度合同价格对最优购电量起抑制作用。针对集中竞价机制和双边协商机制,分别提出了大用户报价区间模型和发电商和大用户博弈模型,分析了集中竞价报价策略的思路和影响报价的主要因素,构建出大用户报价区间以及报价的有效边界,形成了完整的大用户报价区间模型;对双边协商机制下发电商和大用户博弈的过程做出基本描述,将发电商和大用户的谈判分为两个阶段,针对这两个阶段分别提出发电商和大用户双方报价模型和发电商和大用户讨价还价模型,以发电商和大用户各自的效用最大化作为规划目标,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均衡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信息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双边谈判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