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论述对象是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革命历史的讲述曾一度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主流——“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由于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建构而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革命历史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文革”以后,革命历史的写作趋于边缘化。一方面由于新的题材进入作家视野,使得文学重心转移;另一方面,以往的艺术手法已经僵硬化,从而窒息了文学的发展空间。这就必然需要作家调整叙述方式,从“经典”革命历史小说固有的革命历史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突围”,“重新”讲述革命历史。这些“重新”讲述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对“经典”的反拨与解构,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构”革命历史。在这股“重新”讲述革命历史的潮流中,李锐作为一位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显示了独树一帜的特异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厚土》到九十年代以后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人间——重述白蛇传》等作品,李锐试图重新叙述革命历史。在这些叙述中,他从自己刻骨铭心的“文革”经历出发,不断质疑与反思“经典”革命历史叙述那种单一、主流而又乐观向上的进化论式的革命历史观,突破“经典”革命历史规限化的叙述模式。经过对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荒谬性的独特思考,质疑并反思“启蒙”、“革命”等宏大政治命题的意义,形成了批判无理性历史的革命历史观,并建立了独特的革命历史叙述景观。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史与文学研究的方法,探讨李锐小说如何解构“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并重构了一种新的革命历史叙述模式。具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序、李锐: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第一章,以小说的方式反思“革命历史”第二章,以汉语主体性的形式重构“革命历史”。序的部分主要是对李锐的一个定位。李锐作为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参与并反思新时期以来思想文化的演变。尤其是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探索汉语写作的出路。这是本论文立论的起点和基点。第一章主要是从“为何叙述”的角度,考察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观。此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李锐的革命历史观,二是革命历史与个人的生命体验。前一个部分梳理了李锐革命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第二个部分则是研究李锐是如何通过农民、知识分子、女性等具体的个人的生命体验,剥开曾被“经典”革命历史遮蔽、压抑的人的声音,凸显他们的主体性,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从而在叙述内容层面解构“经典”革命历史叙述的规限,建构起一种具备新质感的意义表达。第二章主要从“如何叙述”的角度,发掘李锐小说是如何拆解“经典”革命历史的叙事模式,同时也建构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叙述方式。本章主要从李锐小说的吕梁底色(也即方言底色)、“口语之海”(即“口语化”叙述)和古典之乡(古典美学意味)三个层面,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从叙述形式层面研究李锐是以怎样的方式冲决“经典”革命历史的话语堤坝,同时建构起以“汉语主体性”为中心的生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