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黄体酮对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量-效关系。方法:取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六组(A、B、 C、D、 E、 F组),每组5只。分别去势后建立SD大鼠体内无黄体酮模型。两周后于梨状肌下缘lOmm处切除右侧坐骨神经5mm,采用硅胶管桥接,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模型建立后,A组(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注射生理盐水0.2ml;B、 C、 D、E、F分别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黄体酮(B组2mg/kg、C组4mg/kg、D组6mg/kg、E组8mg/kg、F组16mg/kg)。参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功能恢复检测;12周后,分别从每只SD大鼠取实验侧及正常侧腓肠肌,称重并记录;取各组硅胶管内新生坐骨神经行HE染色并光镜下观察,计数单位截面积内的新生轴索;再取硅胶管远端新生神经行GDNF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录GDNF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12周发现各组SD大鼠坐骨神经指数(SFI)均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腹腔注射黄体酮的B、 C、 D、E、 F组明显优于给予生理盐水的A组(P<0.05)。E、F组又优于B、C、D组(P<0.05)。D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12周发现各SD大鼠实验侧腓肠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与A组比较,B、 C、 D、 E、 F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F组优于B、C、D组(P<0.05)。D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12周发现,与A组相比,B、 C、 D、 E、 F各组硅胶管中再生坐骨神经段及远端坐骨神经的神经纤维数目及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E、F组优于B、C、D组(P<0.05)。D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12周时各组硅胶管远端神经纤维的GDNF表达均明显下降,A组GNDF阳性细胞灰度值较B、 C、 D、 E、 F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其中E、F组优于B、C、D组(P<0.05),D组较C组明显,C组较B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E组腹膜及肠系膜上可少量乳白色絮状物,F组可见腹膜及肠系膜上大量乳白色絮状物。结论:1、腹腔注射黄体酮能促进SD大鼠坐骨神经再生。2、SD大鼠腹腔注射黄体酮的最佳剂量为8毫克/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