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突出的表征即是深化了对国内伤痕记忆的书写。海外华人的伤痕书写至今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描写伤痕记忆的作品数量大增,或频频摘取主流文学奖项,或在图书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赖以产生的特殊环境,更使它们成为一种拓展型文学样本,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革书写和移民经验两方面的理解。本文以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伤痕书写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位、写作方式等方面入手,比较海内外伤痕写作的异同,找寻海外华文文学的不足之处。绪论部分首先对“伤痕”一词进行词源解释,界定了伤痕书写与文革写作、伤痕书写与伤痕文学两组定义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介绍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中伤痕书写的研究现状,揭示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并且确认了严歌苓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这一曾遭质疑的身份,又将毕飞宇等国内作家的写作定义为“伤痕书写”。第一章对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地位进行概括。在纵向时间轴线上,将伤痕书写追溯到80年代的伤痕文学;在横向地理概念上,又将其写作内容与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做比较。第二章归纳出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中伤痕书写的独特方式。其中,边地写作是比较显著的特点,边地既有草原大漠,也有热带丛林,具有鲜明的异域色彩。另外,海外作家的伤痕书写侧重于心理感触的放大,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的痛楚,不再是简单的叙述故事。而以成长经验的模式去写伤痕记忆也是海外作家惯用并有效的书写方式。第三章作为全文的核心,重点把海内外的伤痕书写进行比较。简单分为三个比较话题:在温情写作与残酷写作之间,海外的作品较少温情,写作方式趋向于残酷;在原谅与救赎上,海外作品涉及宗教,在对文革的反思中更加成熟和理性;在迁徙心理的角度上,海外作家不得不融入异域文化,对国内的伤痕记忆比较清晰,而国内作家固守故土,记忆则比较模糊。第四章提出海外华文文学的不足。一方面对离散写作这种僵化的写作模式提出疑虑,跨文化的多重背景反而成了桎梏;另一方面,也对海外作家伤痕记忆中的中国想象做出质疑,除了陈谦涉及到当下中国的社会境况之外,其他海外作家大都停留在旧有的中国记忆中,太过于陈旧。结语部分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伤痕书写,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可能。同时也指出了海外华文文学与当下社会脱节、与国内读者期待不相符等问题,期待它能有更多更好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