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粗放式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调、资源耗费过度、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工业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我国GDP平均贡献率高达48.8%。同时,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较为粗犷,资源利用率低,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情况愈发严重。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产业应首当其冲。而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公共支出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者论证政府公共支出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以希望能从公共支出的角度考虑如何使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提高。而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工业经济,希望通过研究公共支出如何影响工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对公共支出政策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中国工业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 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经济学者最初较为关注公共支出如何影响GDP的增长,随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关于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其中大多是研究某项公共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没有对公共支出进行较为完整的分类分析,同时测算的也基本是宏观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这样的TFP值忽视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特征,也可能会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性而产生误差。另外,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背景不同,仅研究全国范围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够全面,忽略了东中西部的差异性。工业经济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政府支出政策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目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中,关于公共支出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又相对较少。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本文研究公共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将研究范围缩小到工业层面;其次,本文将对公共支出进行详细分类,分别研究各类支出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本文将对公共支出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区域研究。 本文理论分析部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相关基本概念的解释;其次是公共支出的理论追溯;然后是公共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是公共支出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机制。在理论机制的分析中,本文将公共支出分成经济建设类支出、社会性支出和公共服务类支出,分别考察了它们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经济建设类支出主要通过基建设施来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社会性支出通过影响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进步来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公共服务类支出通过形成信息类公共物品,创造稳定环境来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对我国的公共支出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区域的公共支出情况,也从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区域两个角度来分析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然后,本文进一步做了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测算,利用2001-2013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产出值、投入值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DEA方法测算出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Malmquist指数;第二部分利用2001-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公共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还将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研究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考虑在内,作为控制变量一同来考察它们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结论如下:(1)全国范围而言,经济建设类支出、社会性支出和公共服务类支出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东部地区经济建设类支出、社会性支出和公共服务类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正向相关;中部地区经济建设类支出和公共服务类支出均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相关,但社会性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不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类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显著的负向关系;社会性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也不显著;公共服务类支出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2)全国范围而言,政府收入水平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具有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收入水平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正向相关;中部地区政府收入水平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负向相关;西部地区政府收入水平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关系。(3)全国范围而言,贸易开放程度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反向关系,但影响并不显著;东中部地区贸易开放程度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正向作用;西部地区贸易开放程度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负向相关。(4)全国范围而言,研究发展水平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研发水平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5)全国范围而言,工业化程度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关系,但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呈不显著正向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 本文相应政策建议如下:(1)各地区政府需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合理分配各类公共支出。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继续增加建设类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小,东部地区政府应该将公共支出重心逐渐放在社会性支出及公共服务类支出上;中西部地区政府要更多的考虑如何避免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不断流入东部地区的现状,否则中西部的社会性支出将不会改善当地生产中劳动力质量,也不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西部地区政府同时还需要提高经济建设类支出的效率,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匹配起来,避免基建投资的盲目性,杜绝投资重复性浪费。(2)合理设置政府对企业的补助方案,促进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动力通过税收或者其他费用的方式增加当地政府收入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但是如果政府企业补助部分能够合理设置,仍然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同时平衡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工业技术进步。在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基础上要注意平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引导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的优化升级。政府应为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条件,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国内与国外的前沿技术交流。(4)继续提高地区研究发展水平,促进当地技术水平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相关,研发支出给研究开发工作提供支持,无论是形成专著或专利等研究成果,还是新材料与装置,新工艺与服务等试验发展成果,都应对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政府应该继续增加研究发展支出,促进当地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5)工业化规模存在最优,不能一味扩大,政府应更注重技术进步。通过扩大工业化规模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工业化规模存在最优状态,如果继续一味扩大,可能反而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政府应该考虑如何推动技术进步,这是推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根本途径。